《伯德小姐》:千禧一代的“芳华”记忆

2018-01-11 14:30:17 噌噌噌噌噌

噌噌噌噌噌 > 电影评论

《《伯德小姐》:千禧一代的“芳华”记忆》by 噌噌噌噌噌

  《伯德小姐》没有在中国上映,影片中Lady Bird扮演者23岁西尔莎·罗南凭借此片斩获第75届金球奖音乐/喜剧类电影最佳女主角。(感谢迪迪的影片推荐)

  看完后,我猛然想起:这是我们这一代的“芳华”啊。与《芳华》满溢的男性视角特征不一样的是,《伯德小姐》是一个成熟的女性视角切入到疑惑与情绪爆棚的18岁。女主角不满意父母取的平庸的名字——克里斯汀,称呼自己为“Lady Bird”(小仙鸟)。从名字开始,女主角对于已经架构好的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怀疑的,反叛的——没有什么理所应当的事情。但是这种反叛不是摧毁一切的虚无,而是有着建构意义的思考,这是一个全新搭建的世界观与旧有观念的对抗,叛逆仅仅是作为权力弱势一方的消极表达。

  和其他眼神空洞,满脑子虚无无意义的青年相比,小仙鸟一直用思考填充着自己的人生空间,思考她与这座城市,与母亲,与朋友,与恋人的关系,她在努力赋予一切原有的架构新的意义,这种意义只有附着了自己的思考,才能成为自身生命中合理的一部分,最突出的是关于“爱”的思考。

  我们听着儿歌长大,媒体不无煽情地歌颂着“恩情”与“爱”,这是人人认可的伦理概念,可是成长过程中的我们并不能体会这是什么。所有别人告诉我们的东西,都不能成为我们的东西,只有当我们自己思考过后,才能明白这是什么。

  我想起了班里的一个00后学生,他因为一次自习课执意站着不肯坐着,使当时坐班的我感到生气。事后过了很久,他找我聊天,问我:“老师,为什么我站着会让你不高兴?”那个片刻我的头脑是发懵的,显然,我是原定秩序的强硬执行者,遇到了质疑秩序的另一种声音,他确实是不能理解一种秩序的合理性,而我却只能用怒气加以回应,这是多么的蛮横无理,仅仅是因为我处于权力关系的上风。

  拓展到其他关系中,千禧一代与父母之间的冲突何尝不是这样,这种冲突是“权威意识”与“平等意识”的对抗,千禧一代眼中的权威似乎从不自带合理性,需要你去解释,去分析,他才能加以认可。

  有人说,这一代是带着天生的孤独感来到人间的,童年时期缺少玩伴对外交流,于是便更多地对内探索,朦胧的哲学思索在他们的人生中早早地萌出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