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书单-秦汉政治史入门进阶高阶攻略

2018-01-16 19:35:07 一篇读罢

一篇读罢 > 读书笔记

引言:关于秦汉政治史以及秦汉史研究,我已经分别在“读史手记人物篇”和“一个人的万卷书”系列中写过了。本文所列书单,以精为主,在此基础上,对秦汉人物的书籍,尽量网络的全面一些。书单中有精心之作,也有博士论文的出版本,还掺杂了一些通俗读物。对于这些书籍的价值,我会随文说明。

《读史书单-秦汉政治史入门进阶高阶攻略》by 一篇读罢

我还是很想你

一、总论:

《读史书单-秦汉政治史入门进阶高阶攻略》by 一篇读罢

图1-秦汉政治史总论

所谓秦汉史总论,就是综括两汉政治的形态并对其源流和特色作出解释。观察的角度,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从政治思想或者政治文化的角度看。二是从政治人物的构成和演变看。三是从政权与社会的互动角度看。

第一种视角发端于顾颉刚先生的《汉代学术史略》。此书建国后改名《秦汉的方式与儒生》,改革开放后,收入蓬莱阁丛书,并附上顾颉刚先生与王煦华和写的《中国辨伪史略》。编入顾颉刚全集时,与《三皇考》、《五德终始说下的历史与政治》等相关文章一起收录在《古史论文集2》。就了解顾颉刚学说的角度看,无疑《顾颉刚全集-古史论文集2》是最全的。单行本可以参看世纪文库版《秦汉的方士与儒生》(附有中国辨伪史略)。大家小书收录的《秦汉的方式与儒生》,没有《中国辨伪史略》,需要注意。

从政治文化角度观察,顾颉刚先生这本《秦汉的方式与儒生》是讨论的起点。此后无论是杨向奎在《西汉经学与政治》的反对,还是杨权《新五德理论与两汉政治》的修正,都是围绕本书来说的。对于阴阳五行说与天人感应论两个命题,王爱和、章启群、赵继宁等人的著作是追溯其源流并细化了这种思想在两汉的演变。对于天人感应论的流弊-灾异论,苏德昌、陈侃理等人的书则有深入的讨论。这些人的观点虽然不同,但对于我们了解政治背后的思想很有帮助。

讨论政治文化的目的是什么?王健文的《奉天承运》一书,重点回答了这个问题,即正当性的论证。我们在看这些书的时候,一方面要注意当时的思想,一方面就是要明白这些思想人为建构的目的。

但是仅仅讨论思想而脱离具体的政治则易于空疏。陈苏镇的《汉代政治与春秋学》则是从思想和政治的关系来看两汉政治。此书后来增写了东汉部分,改名《春秋与汉道》。对于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与左传的升降作了论述,其中谷梁传与左传的升降,吴涛在他的书中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我个人觉得,不应该仅仅看到《春秋》一经对汉代政治的影响。汉武帝立五经博士,除了春秋外,还有诗书礼等。所以,用晋文的《以经治国》一书,来补充。

从士人群体的角度观察,即以阎步克《士大夫政治衍生史稿》为代表。顾名思义,本书主要讨论士大夫政治的前期形态,即儒生与文吏的演变。对此问题,于迎春的《秦汉士史》的侧重点更细致和具体。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文法吏的作用,余英时、陈启云的讨论主要是文法吏和儒生的演变先后问题,而邢义田的《秦汉的律令学》一文,则指出了这种研究方式的弊端,即忽视了文吏的实际作用。

从政治与社会的互动角度,发端于许倬云的《西汉政权与地方势力的交互作用》,这就要涉及到秦汉时期宗族的研究,我把这部分内容放在了社会史部分。这里仅列赵沛的《政治与社会的互动-西汉史视角》。

从政治文化上看,两汉的经学走向了魏晋以后的玄学,其中道教的兴起与佛教的传入都是大问题。对于道教的兴起问题,我最近看姜生的《汉鬼考》,比较认同他的解释。

从士人群体看,两汉的儒吏并用走向魏晋的士族政治。

从政治与地方的互动看,两汉的大一统走向魏晋的分裂。至于为何会分裂?这个问题还没有令我个人满意的解释。

《读史书单-秦汉政治史入门进阶高阶攻略》by 一篇读罢

图2-秦汉政治史之汉初

汉初历史的主要问题是中央的功臣集团与地方的诸侯问题。对此,李开元的研究可以视为定论。其他人的书可以不必看了。

《读史书单-秦汉政治史入门进阶高阶攻略》by 一篇读罢

图3-秦汉政治史之汉武帝时代

汉武帝时代,我推荐张维华的《论汉武帝》和罗义俊的《汉武帝评传》(修订本)。昭宣时代,看辛德勇的书即可。

《读史书单-秦汉政治史入门进阶高阶攻略》by 一篇读罢

图4-秦汉政治史之汉末

西汉晚期的问题,我在读书手记人物篇里都分析过了。王莽传,我喜欢1982年的初版,写的比较简略。对于禅让的观点及实践可以看许景昭和杨永俊的书。其他书参考。

《读史书单-秦汉政治史入门进阶高阶攻略》by 一篇读罢

图5-秦汉政治史之东汉

东汉的历史,光武帝,看曹金华的《汉光武帝刘秀评传》。明章时期,看王维贞的《东汉皇权的神话与局限》。和帝以后,看李学铭的书。桓灵时期研究的比较多,上面所列徐难于、陈锵懋、张宝同的书都推荐。

赵国华主编的《东汉史研究》是他收集的一些学者对东汉问题的论文合集,仍是点的研究,期待他主编的《东汉文化研究丛书》能够出些成果。

对于贾谊、董仲舒、司马迁、刘歆、王充、郑玄等思想史、史学史、文学史人物,我会单列。这里暂不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