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鲁迅

2018-01-19 09:37:08 王贵成

王贵成 > 读书笔记

鲁迅先生的经典名篇在中学教材中已经删得所剩无几了。《灯下漫笔》这篇深刻揭示中国历史的文章不见了,就是世界名篇《阿Q正传》也照删不误。2007年,北京9区县的高中语文课本大换血,其中就有金庸武侠小说《雪山飞狐》替掉《阿Q正传》;2013年开学,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又删去了鲁迅的《风筝》一文。鲁迅作品如此大规模地退出中学语文教材,按教育界的说法是“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接上了地气。我这个高中语文教师不禁迷惑了,难道鲁迅先生的文章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接不上地气了吗?换句话就是说,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鲁迅了吗?  

《为何说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鲁迅》by 王贵成

鲁迅作品大规模地退出中学语文教材,之所以出现这种语文教改的堕落,与80年代中期至今学界文坛对鲁迅的不断贬损有关。其中有以新儒家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流传到中国之后发生了严重变形的后现代主义,有制造“断裂”、扬言要一脚踢开鲁迅的新生代、后新生代,还有质疑国民性理论、把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曲解为殖民话语霸权的“新左派”……他们挑战鲁迅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学理式的,也有流氓式的。王朔的挑战最是勇猛无畏,他对鲁迅进行了一番大卸八块的解构:鲁迅单枪匹马,逮谁跟谁急,专与小人斗,他能是革命家吗?鲁迅的思想实际上没有什么新鲜,不能给民族国家指道;特别是晚年被苏联蒙了,误认为那儿是王道乐土,他能是思想家吗?鲁迅的文学作品就更不行了,没有更多的优秀作品,失败作品不少,其中包括为新文学奠基的《狂人日记》和享誉全球的《阿Q正传》;特别是没有长篇,因而成不了文豪。最后的结论是,鲁迅什么都不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近年公开表示她的杂文比鲁迅好,“我对鲁迅杂文不推崇,……我觉得不够大气……鲁迅杂文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不高的。”学界更是抬出胡适,一味地扬胡抑鲁。时代环境如此,教材编委们作为专家学者如果不把鲁迅拉下马来,那不是把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埋没了吗?因此语文教改就这样理直气壮地堕落下去了。

还是让我们听听郁达夫是怎么评价鲁迅作品的。1937年他给日本《改造》杂志写过一篇短文,只有二百三十余字,题目是《鲁迅的伟大》,“如果问中国自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鲁迅。鲁迅的小说,比这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步。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绝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文笔之简洁,比喻之巧妙,又因其飘逸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一种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厉的风味。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中去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与未来。要全面把握中国的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全集》以外,别无捷径。”

 当然并不是鲁迅的每一篇作品都当得起这种美誉,但如果和金庸比起来,鲁迅的伟大是显而易见的。正如一网友所写的那样:“金庸是无法和鲁迅相提并论的,鲁迅是一根针,专刺人最痛的地方,他让人们在堕落地活着的时候还不至于绝望;金庸更多的是像在一些腐败的僵尸身上套上一身华丽的官服,在满足自己幻想的同时也让很多人自我麻醉、自我满足。”尤其是先生的《阿Q正传》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启蒙之作,深刻剖析了我们的民族性格,正是中学生需要好好学习的不可取代的经典佳作,高中时代的语文教学正应该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思想深度,绝对不是《雪山飞狐》可以取代的,更不是能够随便乱删的!

当然,也不必避讳,鲁迅的作品学生真正喜欢的并不多。泰山学院教育系臧秉武做了一项调查,他发现,中学生最熟悉的作家却往往不是他们最喜欢的作家。几位在“最熟悉”一项中排名靠后的作家,在“最喜欢”一项中的名次却非常靠前。首先是当代学者散文家余秋雨,由原来的第9位上升到了第2位。其次是台湾已故作家三毛由原来的第11位上升到第3位。还有香港武侠泰斗金庸,由原来的第13位上升到了第3位。之后依次是朱自清、钱钟书、冰心、张爱玲。基于中学生这样的阅读心理与身心发展特点,一些教材编委就主张,在选择学习篇目上,必须要加上一些后起之辈和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当代文章。于是鲁迅的《阿Q正传》就被金庸的《雪山飞狐》取代了,初中教材干脆连《风筝》也不要了。教材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选一些新文章是应该的,但却不能因此就大规模地撤出鲁迅文章,尤其是去掉《阿Q正传》。本来想倒脏水,结果把孩子也一同倒掉了,这不是阻断了国家民族的希望之路了吗?

我不禁想起了一位匿名网友在新闻评论中写的一句话:“这样的课改是一种堕落,是大国文化的堕落,令人悲哀。诚然,我们喜欢金庸的小说,上学的时候我也偷偷看了他的很多书。但是教育毕竟不是娱乐,拼命去迎合教育对象的口味,我们的民族精神安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安在?”诚哉斯言!如果老师能在“传道授业解惑”上多下些工夫,让学生真正走进鲁迅的作品,用不了多长时间,学生就会被鲁迅的魅力所倾倒。

也许一些“反鲁”精英又要大叫大嚷了,“现在都二十一世纪了,时代主旋律已经变成建设和谐社会了,如果再学鲁迅,那就与时代脱节了。”没错,我们现在不再是鲁迅所处的社会了,建设和谐社会确实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但和谐社会并不是我们想建就能建成的,现在社会中的不和谐因子太多了,光靠我们的一相情愿是不行的。相反,鲁迅在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坚持自己的独立思想基础上所具有的批判精神,在我们这个社会还是非常需要的。因为中国的近现代社会,表层形式的变动虽然很大,但深层文化和体制并没有变动多少,旧的僵化落后思想依然在制约着我们的发展。而鲁迅所批评的是深层文化,他的文章至今读来仍然有深刻的不可替代的启蒙意义。而要在这个时代进行启蒙,作为中国未来希望的中学生是最重要的一个群体,不让他们学习鲁迅的文章,中国明天的希望还能寄托给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