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阿德勒告诉你,如何搞定“问题儿童”

2018-01-19 10:55:16 Dellen

Dellen > 读书笔记

《心理学家阿德勒告诉你,如何搞定“问题儿童”》by Dellen

图片来自网络

如何引导儿童的成长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缺乏对儿童的了解是最大的困难所在。

对成人来说,了解自我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就已经很难了,更不用说让他们基于对自己的认知下,再去理解并引导孩子。

因为想要理解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就必须先了解他整个生活史。

儿童的每个活动都是他整体人格的表达,不了解他行为中的隐蔽的生活场景,就无从理解他所做的事,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人格的统一性。

建构统一人格独特的方式和目标,不是基于客观现实,而是基于个体对生活的主观认识。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独特世界,我们应该走进他们的世界去召唤、影响他们,而不是以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硬性训导儿童。

《心理学家阿德勒告诉你,如何搞定“问题儿童”》by Dellen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儿童的人格教育》的作者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他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和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的三大奠基人”。

如果说弗洛伊德开创的分析心理学注重人的自我成长,那么阿德勒开创的个体心理学则更注重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他认为,人的人格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

他还提出了关于自卑感的理论,并首创“自卑情结”一词。出版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入选了“20世纪改变美国和世界的100本书”。

《心理学家阿德勒告诉你,如何搞定“问题儿童”》by Dellen

《自卑与超越》

他的学说经美国杜威、华生等人的赞誉与传播,很快流行于世。

当然,阿德勒的学说成为现代教育学的奠基理论并非偶然,他学说中体现的教育观代表了现代教育的集大成者,即站在老师和家长的角度去看待儿童,老师和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去听、去想。

不能脱离儿童的人格去判断他的某种行为

我们前面说到了人格的统一性,是因为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统一的一致性,它受到自我意识的调控。

人格的统一性的形成和发展,从童年时期就开始了。

一个人从出生的时候开始,就处在不断努力追求完美、优越的过程中,这就是本能。这种本能不仅主导了我们一生所有的具体行为,甚至还决定了我们的思想。

在成长过程中,生活环境要求孩子用统一的方式对外界做出回应,这种方式不仅构建了孩子的性格,还使他的行为具有个性化,跟其他的孩子区别开来。

很多人会通过孩子的某种行为,来判断孩子的总体人格,这种方式其实是错误的。

如果脱离整体人格去考察儿童某一个单独的行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将这个行为与他整体人格联系起来,才能理解这个行为。

一般来说,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就为自己设定了优越的目标,这个目标指引着他用自己的方式去追求。

因为孩子年纪还小,所以目标的设定经常会出现错误的判断。但孩子自己是意识不到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成人去有意识地去引导、纠正。

怎么纠正呢?大多数成人会想到处罚。

我们先不讨论处罚的方式是否正确,在处罚的过程中,成人容易犯一种“刻板印象”的错误。

比如,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犯了错,父母基于他难以管教的印象,认为他屡教不改,就会带着偏见来对他进行处罚。

如果这个孩子在其他各方面都表现得很好,那么父母基于总体印象,就不会过于严厉地处罚他。

但是调皮捣蛋并不是这个孩子的整体人格特征,只是他的某种行为表现。

面对这些行为表现,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要理解这个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

找到问题的根源后,我们再来讨论他选择的行为方式是否正确。

每当孩子遇到一个新的困难,他就会用习惯性的态度和方式来面对,所以经常会在以前的错误里兜圈子。

想要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让孩子从根源上改变对某件事的看法。

有一个小男孩是家里的小皇帝,家里所有的人都围着他转。等小男孩去学校上学,发现学校里的老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他不再是那个最受宠的孩子。于是,他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心理落差。

为了引起老师和学生们的关注,小男孩就不断地干扰其他人,也因此受到了老师的不少惩罚。

可小男孩依旧我行我素,最后实在没法,学校只好开除了这个小男孩。

小男孩被开除以后,回到家里依旧是小皇帝,一切都没有改变。

甚至对小男孩来说,这还是他胜利的结果,因为摆脱了不受重视的环境,又回到了家人的怀抱之中。

等他下次再遇到被冷落的情况,他依旧会故技重施。

所以,学校惩罚的方式毫无意义,没有从根本上去改变小男孩,也也没有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问题。

正确的做法是,老师首先要学会判断和理解小男孩的一些行为,比如小男孩为什么要干扰别人,他这么做的动机是什么。

了解到这些行为是出自家庭原因后,再跟小男孩的家长一起来商量对策。

只有当孩子错误的观点不断得到批判和分析时,他的理性常识才会出现,才能认清事实。

在儿童人格的发展过程中,一旦我们看到了他们的一些错误的想法和行为,就要及时纠正,不然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生活。

父母负责孩子的主要教育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亲戚“以爱之名”进行管教,最主要的当属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

面对老一辈人,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他们的干涉教育。

无一例外,老一辈人都非常宠爱孩子,他们会用一种近乎灾难性的方式来证明自己懂得教养孩子,并主动承担起管理孙子女的生活以外的一些教育琐事。

其实这是不对的。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学前教育系教授、教育心理学博士冯夏婷表示,教育孩子,首要的责任人是亲生父母,其次才是其他家庭成员。

孩子的主要教育要由父母承担,比如人格的培养,价值观的引导,等等;而其他家庭成员需要明确职责,在日常生活上照顾好孩子就可以了。

因为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性格塑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父母的教育风格直接影响孩子的人格形成。

在阿德勒看来,各种问题孩子都是“生活的失败者”,这是由于错误的教育风格导致的。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会形成一套规则或者方式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不同的情境决定自己的反应。

如果一个孩子对某一个情境做出了错误的理解和解释,那么,这个错误的判断就会支配和决定他的行为。

如果儿时的错误看法没有得到矫正,那么,任何逻辑或常识都不会改变他成年以后的行为。

除了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也很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孩子对社会合作的第一印象。

如果家庭环境和谐,父母感情好,亲戚交往融洽,孩子生活在这种和谐有爱的环境里,自然乐于跟人交往。

如果家庭环境封闭,那生长在这种环境里的孩子会明显对外界充满怀疑、恐惧或者敌意,这不利于孩子社会意识的发展。

当孩子到了3岁的时候,父母就应该鼓励他们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耍,这是训练他们不怕陌生人。否则孩子以后会变得害羞,严重的话会有社交恐惧症。

有时候家庭的经济状况也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

如果一个家庭曾经很富有,突然变得一贫如洗,那家里被富养的孩子一时就很难接受,因为他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养尊处优了,会变得充满抱怨。

如果一个普通家庭一夜暴富,父母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合理使用这一大笔钱,尤其不知道如何把钱花在孩子身上,但无一例外都会用钱溺爱。这无疑对孩子的影响很不好。

孩子除了会受到物质变动的影响,还会受到父母个人行为的影响。

如果父母经常吵架,婚姻不幸福,最后往往是孩子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如果父母做了什么不光彩的事情,也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很大的影响,导致他对未来充满恐惧和失望。

因此,父母不仅要教育好孩子,还要赋予他们健康的心理基础。

父母在孩子面前要维护和睦的家庭氛围,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父母可以给孩子送一些能激发他们合作精神和建设性意识的玩具,让孩子亲手组装玩具更有意义。

父母还要教育孩子爱护动物,把动物当成人类的朋友。孩子学会了跟动物友好相处,有利于今后与他人进行合作。

学校教育也非常重要

每一个全新的环境,都是检验孩子是否做好心理准备的场所。学校也是。

如果孩子在上学之前,家里人已经对他进行了充分的训练,那么,他就会顺利地通过入学这道测试。

通过孩子对学校这个新环境的反应,我们可以判断出他的合作能力和兴趣范围,比如,他喜欢跟什么人说话,对什么学科感兴趣,对什么事情感兴趣。

孩子对学科的专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对老师的兴趣。

所以,如何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关注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情况,也属于老师的教学艺术范畴。

那么,学校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判断孩子是否做好了入学准备呢?

首先是学习成绩。成绩单不仅能反映出孩子目前的心理状况,更能反映出他的智力、兴趣和专注的能力。

但是学习成绩不是一切,它既不能作为对孩子的最终和最完整的判断,也不能预示孩子的命运。所以,家长和老师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

其次是课堂间的合作与竞争。进入学校后的孩子,在学习上会遇到你追我赶的情况。适应性好的孩子会积极地迎头赶上,但如果适应性不好,就会陷入一些负面情绪当中。

这个时候,老师就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应该要将孩子间的竞争引到合作上面去。

老师可以制定和推行班级自治计划,让孩子们相互评分。

孩子们通常会在这些方面做出很好的判断,比如,他们知道班上谁的学习最好,谁的字写得最好,谁的画画得最好,谁的歌唱的最好,谁最有威望,等等。

但孩子在做自我评价的时候,往往就不会那么客观了,他们会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好。

这个时候,老师就要跳出来指出他们自我评价中的错误了,否则这种错误的判断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老师要努力给孩子更多的勇气和信心,来激发他们的智力发展。要教导孩子们,困难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可以被克服的。这些对孩子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了,老师除了处理好跟孩子关系,还要处理好跟孩子家长的关系。

在教育工作中,老师不可避免地会跟学生家长发生冲突,因为矫正的工作就意味着家长教育的失败。

有许多老师表示,跟问题儿童的父母打交道要比跟问题儿童打交道难得多。所以,这就要求老师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孩子在学校犯了错,父母被叫到学校来的时候,本身就有些负罪感,因为这说明他们的教育方法已经出了问题。

在这个时候,作为老师,绝对不能直接指责孩子的父母,而是要用一种委婉的、建议性的方式告诉他们,他们在家庭教育中忽略了什么。

尽管大部分教育工作的重担都落在老师的身上,但家长的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

《心理学家阿德勒告诉你,如何搞定“问题儿童”》by Dellen

《儿童的人格教育》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成人的教育问题可以归结为自我知觉和理性的自我引导。儿童的教育也是这样的,但是它与成人的教育区别在于儿童还不够成熟,因此,对儿童的引导则显得非常重要。

如今,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对儿童教育涌现出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认识的时代,但不管是家庭教育也好,学校教育也罢,都不能脱离儿童的整体人格去判定儿童的某一个单独的行为,而是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去理解、引导孩子。

每一个孩子从出生起就在追求优越感,而父母和老师的任务就是要将这种追求引向有益和富有成效的方向,确保追求优越感能给孩子带来心理健康和幸福。

因此,这个世界上也没有所谓的问题儿童,只有缺少正确引导的“生活的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