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帝国的半径

2018-01-20 16:07:05 牛掰小神兽

牛掰小神兽 > 阅读方法

《企鹅帝国的半径》by 牛掰小神兽

在很长的时期里,腾讯是中国互联网世界的一个秘密。说起腾讯,几乎所有人都会说它是中国互联网企业中里程碑式的存在。它似乎高高在上,是全球排名前十的市值最高的公司;它似乎又很亲民,社交网络、互动娱乐、网络媒体、电子商务等领域都有它的身影。呈现在我眼前的腾讯,是一个蓬勃生长与进化的生命体,我被它正在发生的进化所吸引和裹挟,迫切想知道关于它成长的秘密,而《腾讯传》为我讲述了腾讯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打”下属于自己的江山。

《企鹅帝国的半径》by 牛掰小神兽

一只幸运的企鹅

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淘金者”的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经济崛起,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正在上演,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在震撼于其无穷魅力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创业的契机。如此好的一个互联网时代,有抱负心的人都不想错过。马化腾就是其中之一,他敏锐的察觉到了互联网下的商机,联合了自己的大学同学开启了一段未知的创业之路。

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刚刚展露头角,一切处于“混沌状态”,于是创业者们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试图在未明的互联网气候下,找到一丝曙光。马化腾摸索出了一款名为QQ的即时通讯工具,它借鉴于三个以色列青年发明的互联网通信工具ICQ。马化腾不吝啬于模仿,反之“大胆”模仿,更使之“本土化”,将软件的信息留存从客户端转移到服务器端,适应了当时中国的上网环境;还先后发明了断点传输、群聊、截图等新颖的功能。这种“尽兴模仿,极尽超越”的模式一直贯穿其创业始末。对于一个无法探索出一条百分之百准确且成功路径的企业来说,模仿与借鉴或许是最好的出路。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模仿也是学习的一种。小马哥以其特有的“马氏”创业经在互联网经济的浪潮中奋力前行。

然而,创业之初总是艰难的。这是“一只饿死鬼投胎的胖企鹅”,QQ一直找寻不到盈利模式,而随着注册人数的激增,服务器负荷过重,超出了日常维护的成本,它一度面临着被卖掉的风险,更无奈的是无人愿意花高价钱收购这只“危险的企鹅”,腾讯的价值与潜力被严重低估。大多数人因为看见而相信,只有少数人,因为相信而看见。终于有人愿意相信这只企鹅的未来。因为风险投资的加入,腾讯在互联网“泡沫经济”的漫天雪灾中,挣扎着熬过了生死线,幸运的存活了下来。庞大的用户数曾让腾讯面临崩溃的边缘,也正因为庞大的用户数使得风投公司发现了其潜在的生命力,命运或许就是如此的爱开玩笑,令人匪夷所思。腾讯无疑是幸运的,创业有时候需要那么一点点运气,而马化腾正是上天眷顾的那位。

如果上天把运气给了你,而你所要做的就是用好运气,抓住机遇,绝处逢生。腾讯就是如此。真正让腾讯存活下来的是一种无线增值业务的新模式。马化腾再次借鉴了日本电信运营商的作法,与中国移动合作,开通“移动梦网”项目,通过短信增值业务,腾讯扭转盈亏,发掘出了一条可观的盈利模式。这只被上天眷顾的幸运企鹅,终于如其所愿,微笑着走进了互联网的世界。

《企鹅帝国的半径》by 牛掰小神兽

成长总是脆弱的

成长总是面临很多烦恼,腾讯也是。作为一家刚刚起步的互联网公司,如何积累资本、如何快速发展是它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好在腾讯已学会了借鉴“成功经验”,学会了如何“求同存异”,先后推出了QQ秀,创设了门户网站,开通了QQ空间,进军网游市场等一系列新业务。这家即时通讯服务商成为了一个发觉人性、出售娱乐体验的供应商,而Q币、QQ会员以及后来自成独立运营体系的QQ钻石会员的产生,使得腾讯找到了一个全新的盈利空间,它所带来的可能性和想象力更是大得惊人。2004年,腾讯终于在香港挂牌上市了。从股票挂牌的那一天起,腾讯就告别了青涩的少年期,它如同接受了“成人礼”的青年,将面对一个更为凶险和辽阔的人生。

首先,面对的便是被中国移动的“驱逐”。2004年下半年的内容服务商整顿,将腾讯阻挡在了合作的大门之外,无线增值业务的的收入大幅下滑,曾经的靠山不复存在,腾讯被迫寻找新的出路,并在手机上“自立门户”,相继推出了超级QQ和手机QQ。腾讯也由此将业务线拓展到了移动端。腾讯似乎在互联网经济中混得“风生水起”,与MSN一战大获全胜后,其在即时通信工具领域的霸主地位无可撼动。

面对互联网的远大愿景,多线发展的腾讯提出了“一站式在线生活”的战略布局。腾讯多元化战略有一个特征:紧盯市场动态,以最快的方式复制成功者模式,利用QQ用户优势进行后发超越,即“小步试错、快速迭代”。于是腾讯被认定为一个“模仿者”而非“创新者”。同时,多条业务线的发展使得腾讯不得不面临战略重心失衡的状态。手握庞大用户的马化腾在多元化的扩展中迷失了发展焦点,腾讯将面临来自所有互联网公司的竞争。于是,马化腾成了“全民公敌”。

互联网市场对腾讯似乎早有不满:“一直在模仿从来不创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垄断平台拒绝开放”。这三宗罪让腾讯陷入强大的舆论漩涡,而“3Q大战”(奇虎360与腾讯之争)是爆发的直接导火索。这场大战让腾讯“精疲力尽”,尽管最后“赢了官司”,但却“输了舆论”。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成长是如此脆弱。企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随时都可能遭遇危机,而企业要增强危机管理能力。3Q大战是里程碑式的事件,它让腾讯开始重新思考平台策略以及公共属性。

《企鹅帝国的半径》by 牛掰小神兽

企鹅帝国的半径

经过3Q大战的“洗礼”,腾讯越发明确:不是成为最强、最大的公司,而是“最受人尊重的公司”。腾讯也渐渐看清了自己的优势:资本与流量,并将两者开放能力发挥到了极致。2011年,腾讯宣布将原先封闭的公司内部资源转而向外部的第三方合作者无偿开放。这种积极的开放姿态及行动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新的互联网公司成长模式。

在当前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趋势的带动下,跨平台多领域的产业特征已逐步凸显,腾讯开始探索“泛娱乐战略”的构想,聚焦通信和社交的战略核心,布局“互联网+”的娱乐应用模式,包含腾讯游戏、腾讯动漫、腾讯文学和腾讯电影四大平台,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泛娱乐生态布局。进化中的腾讯令人惊叹,而企鹅帝国的版图扩张似乎从未停止。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腾讯的再次蜕变提供了一个更辽阔的空间,腾讯更专注于“做链接和内容”,聚焦社交平台、数字内容及互联网金融。腾讯开放战略的蜕变让大家看到了腾讯未来的无限可能,而其在公益事业和社会责任上的践行,更让大家感受到腾讯不是一家“冷冰冰”的互联网技术公司,而是一家有“温度”的社会公益企业。

《企鹅帝国的半径》by 牛掰小神兽

腾讯的强大不仅是其资本、流量、技术和战略的强大,更在于人的强大。腾讯从创立之初仅有的四人到如今两万多的员工,其中立下“汗马功劳”的人数不胜数。曾经一手打造腾讯市场和营销体系的曾李青、为技术革新鞍前马后的张志东、为上市和融资出谋划策的刘炽平、重新定义效果、互动、导航及差异化广告投放标准的刘胜义、研发出微信使得腾讯获得移动时代“站台票”的张小龙等等,腾讯的成长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成长,腾讯的成功离不开背后这批无可替代的“智囊团”。

马化腾从来不吝啬对待自己的员工,他会给高管发上亿港元的工资,每到新年上班第一天给员工开发开工红包,接纳像张小龙这样个性强的人才,不忘曾经离职创业的下属入股摩拜单车,就算曾面对在3Q大战中与自己不容水火的对手周鸿祎,马化腾也能在微信上与其调侃一番。

可以说,腾讯的创立再到后来的开疆扩土形成如此强大的企鹅帝国,背后的团队与管理者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离不开“小马哥的产品哲学”。有人说“竞争到到最后都是人品的竞争”,马化腾的格局决定了企鹅帝国的半径。

任何管理者都会对企业的生存而担忧,马化腾也一样。他曾向因《失控》一书走红,《连线》杂志前主编凯文·凯利询问“谁将会成为腾讯未来的敌人?”,凯文的回答仍然是经典的“失控式”的,“在互联网世界,即将消灭你的那个人,从来不会出现在一份既定的名单中”。凯文的回答道出了一个真理:裂变中的互联网经济仍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谁都无法准确定性与描述一个企业的未来走向。

《腾讯传》只写到了2016年,这显然是一个没有讲完的故事,在当前被互联网包围的“后真相时代”里,博弈正在进行,没有人猜得到企鹅帝国的半径会如何演变,唯有一点能够确定:适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