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读书笔记_万万没想到

2018-01-22 12:13:07 scc127

scc127 > 书评

今天开始正式进入寒假,早上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回到家听着音乐,开始整理自己的大脑了。整理下这个月看的书吧!1月初看了《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这是一最近比较流行的书,易懂,分为几个主题,我感觉“反常识思维”和“成功学的解药”很值得细细回味思考。不能总是看成功学的书,那些书只会说一些死板的方法,而缺少引导你的思考,而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思考出适合你自己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下面就是具体的笔记了:

《万万没想到》

杀死一个人是悲剧,杀死一万个人是统计数字。

很深的感悟啊,特别是现在面对着学生的成绩,一堆堆的数字,一点也没有感觉。但是细想想,每一个成绩都承担着他们一学期的成果啊!当一个数字变成统计数字时,确实是很悲哀的。

人做判断的时候有两种机制:一种是“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再下结论;一种是“律师机制”,先有了结论再去找证据。世界上科学家很少,你猜绝大多数人使用什么机制思考?每个人都爱看能印证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我们不但不爱看,而且还会直接忽略,那些不符合我们已有观念的证据。

人们的思想确实是这个样子。仔细想想,任何事情其实都是客观存在的,而每个人在看的时候都加入了他自己的滤镜,都会带上自己的主观性。所以说“道听途说”很可怕,虽然“眼见为实”也不一定正确,但是如果你都没有“见”,就更无法“实”了。这又让我想起另外一种策略了,我们可以听,但是对于同一件事情,我们不能只听一个人说,而要听很多人说,还要听不同派系的人说,这样你听到的事情才会是更加全面、更加客观的。

如果人人都只接收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甚至只跟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交流,那么就会形成一个“回音室”效应。人们的观念将会变得越来越极端。有鉴于此,约翰逊号召我们改变对信息的消费方式。他提出的核心建议是:要主动刻意地消费,吸收有可能修正我们观念的新信息,而不是吸收对我们现有观念的肯定。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个观点,说大学不太喜欢本校读博的学生留校当老师,特别是对于科研这一块,核心点就在于学术观念,在一种学术观念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突破这种观念,当一个学术团队所有人都是一种学术观念的时候,工作很容易开展,但是创新就很难了。

我们不能只凭自己的经验,哪怕是加上家人和朋友的经验去对事物做出判断。我们的经验非常有限。别看个例,看大规模统计。有的作家听说两三个负面新闻就敢写文章把社会批的一文不值,这样的人非常无知。所以,理解随机现象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你不会再轻易的大惊小怪了。

我一直有一种观点,对于应用型的专业,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真的没必要学太多,而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才真的是应该好好学学的,不是说你以后工作中用概率论比较多,而是说认真的去学,真的会改变你的思想,改变你看问题的角度和观念,而这个才是以后对你工作生活中最有用的。上课时候总是会给学生讲墨菲定律,“小概率事件必然会发生”。比如说动车组发生故障趴窝,属于小概率事件,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人来说,是无法阻止这个小概率事件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做好我们自己的岗位工作,起码让这个故障不是因为你的疏忽而造成。当然再往深想一下,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有这个想法,那么这个小概率事件就真的不会发生了……

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中用到很多意志力,回家以后就很难再用。双职工夫妇很容易为了小事吵架,因为他们懒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反过来说,如果让他们早点下班,虽然在一起的时间增加了,但是确会更少的发生争吵。

这个观点不是很赞同。其实我觉得核心点在于工作中的巨大压力,身上都带着伪装,而把家定义为一个舒适的港湾,让自己放下压力,随意的放纵自己的情绪,这才是比较容易产生争吵的核心。

人的意志力能量来自于血液中的葡萄糖。

哈哈,这个比较有意思,这也就是说爱吃甜食的都有大的意志力,都有好脾气咯!怪不得我的脾气这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