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了解的新环境——人机共生的世界 《人工智能时代》

2018-01-22 12:39:03 一愿天行

一愿天行 > 书评

最近要准备给孩子们讲座的材料,把之前看过的几本书又都翻出来再回顾一下。《人工智能的未来》是从机器和人的“思维”方式的角度来探讨的,《情感机器》《机器之心》都讨论机器是否有情感和情感表达方式,和心理学有交叉的部分,《人工智能时代》构想和描述了人机共生环境下财富、工作与思维的大未来。

《必须了解的新环境——人机共生的世界  《人工智能时代》》by 一愿天行

人工智能这个话题,无论你是否感兴趣,是否行业相关,一定都会听说过相关的内容。也许是科幻故事里控制人类的设想,也许是新闻里看到,机器在围棋大战里胜过了最强的人类选手,再或者因媒体上讨论工作会被机器人取代,而产生担忧。

失业将会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但是令人惊奇的是失业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缺少工作机会,真正的问题在于完成工作所需的技能会快速发展。

机器越来越智能,这是不争的事实。有些机器有着类似人的思考方式和类似人的外形,有些机器则完全不像人,看起来也非常简单,但是它们可以协助完成非常复杂的工作。而这些智慧的机器,已经开始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人工智能的时代不是正要,而是已经到来。

如果只选一本书来了解人工智能的话,我会推荐《人工智能时代》。

这不单单是一本对人工智能概念进行科普的书(放心,里面没有复杂的逻辑,吓人的算法),作者卡普兰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描述了新的生态环境下,我们会面临的问题。对这些问题,他有思考和建议,我觉得最有益的,不是学习答案,而是通过阅读启迪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思索,探究自己的解答。

《必须了解的新环境——人机共生的世界  《人工智能时代》》by 一愿天行

杰瑞·卡普兰(Jerry Kaplan),斯坦福大学顶尖人工智能专家,本科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历史与科学哲学专业,后考入宾夕法尼亚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然后进入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工作。目前,担任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与伦理学教授。(他可不是一个学究,也是创业者和创意先锋。)

与人不同的“智能”

机器是否能思考,与潜水艇是否能游泳的问题很像。

帮你寻找约会对象的网站和帮你割草的机器人,他们的做法是否和你一样并不重要,却会以你永远都无法达到的速度,准确度,以及更低的成本来完成这些工作。

开章名义,机器的智能和人的智能,不是同一种东西。我们常常把有智能的机器想成“人型”,也把它们的智能想成和人的思维方式一样(这也是一个研究方向),然而实际上,机器可以用完全不同于人类的方式而实现“智能”。

我们从越来越多的传感器(sensors,如监测空气质量、交通流量、海浪波高等)上积累数据,我们自身的电子足迹(如网络搜索、博文记录、信用卡交易记录)也会越来越广,这些系统可以从中掌握人类大脑无法企及的模式和见解。你可能会认为它们展示出了超人的智力,但这绝对是误解——至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因为这些机器没有意识、无法反思,不会展示出丝毫的独立意愿或个人诉求。换句话说,它们没有思想。

现在我们已经能感觉到,没有所谓的“机器人”来控制我们,数据对它们似乎没有意义,但是得到数据的主人们(企业、机构、组织……)是有意识的,他们会分析和利用这些数据,然后再对我们产生影响。

你要听什么音乐?系统会推荐给你。你要去哪个饭店?自己查询,感觉是自主的,但是通常会先看一下点评——数据肯定将影响我们的决定。

新年伊始朋友圈被“身份认证”给刷屏了,朋友们晒出了“才华、潮、远方、温暖、小确幸……”各种标签。看着挺有趣,谁这么懂你?

原来是某宝的年度消费统计:你去了哪里,怎么去的,住哪了,吃了什么,买了什么,甚至细分到买了多少书,买了多少衣服……根据这些数据得出的结论,真的“比你自己还懂你”。

这样的智能系统在我们周围,以我们看的见和看不见的方式与我们互动。常常这些互动是良好的,为我们提供服务,解放我们的双手,完成很多我们觉得繁杂、劳累、危险的事情。不过事情总有多面性,要能看到这些便利的另一面是什么。

人类很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欺骗。具有先见之明的思想家杰伦·拉尼尔(Jaron Lanier)把这种系统称为“海妖服务器”(siren servers),它会根据你的意愿为你量身定制短期激励,劝你去做一些并不符合你长期利益的事。

冲动消费和快速送达所带来的无法抗拒的诱惑可能会蒙蔽你的双眼,让你看不清它对你所珍视的生活方式造成的缓慢而具有毁灭性的影响。

对机器,“智能”有时是群体行为的表现

看过“超能陆战队”的人都会对小宏设计的超迷你机器人有印象。个头小小的,跟一个螺丝钉差不多,由三个“长脚的身体部位”组成,中间圆球算是头和身体,除了四肢,头上还有两肢,连接的部分可以旋转和折叠——这么看似不起眼的小东西,却让教授为占有它,不惜放火“自焚”——这个“黑魔法”就是“神经控制微型机器人”。

《必须了解的新环境——人机共生的世界  《人工智能时代》》by 一愿天行

“神经控制微型机器人”涉及两个核心技术:一是神经传感控制;另一个是,集群机器人(Swarm Robotics)的运行。

什么是“集群机器人”?

以机器人油漆工为例,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一个人型机器人爬在梯子上,挥舞着刷子,和他旁边的人类同事一起工作的场景。

但是这种装置更有可能是以一组飞翔的遥控飞机中队形象出现,每个遥控飞机上面都配有一个喷雾嘴,并牵引着一袋颜料,无论是因为强风还是其他因素,遥控飞机都能迅速而精确的调整彼此之间的距离,以及他们和木板墙之间的距离。

当个体机器人供给不足时,它们就会飞到涂料桶处自动注满并充电,然后再回到最需要的位置上。分散安装在项目周边的一系列摄像头会持续监测这群飞翔的小家伙,并且评估工作的进度和质量。真正指挥这场“机械芭蕾”的设备甚至不需要出现在现场。

这些小机器人长什么样都有可能,反正个头不大,能走或者能飞,有特定的工作目标,单个来看能力有限,但是集结在一起,就能完成很多事情——怎么这么像人类呢。

这些像甲虫一样的机器人(科学家称之为 白蚁 ),在合作搭建建筑物:

《必须了解的新环境——人机共生的世界  《人工智能时代》》by 一愿天行

盖房子的甲虫

TED大会上,无人机小队展示了它们如何合作搭建一个简单的塔:

《必须了解的新环境——人机共生的世界  《人工智能时代》》by 一愿天行

TED演讲中,搭建的飞机

科学家还在进一步研究,如何让这些机器人更自主。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每只机器人只和邻近的机器人进行沟通——这就代表着每个个体眼光都是局限的、没有一个个体能够知道全局情况。但是,这一个个只安装有很基础程序、称得上是“低能”的机器人,却在没有“领导”的情况下,自己通过协作、完成了任何个体都无法想象的任务。

机器人的伦理道德

思考这个问题是否为时尚早?

《必须了解的新环境——人机共生的世界  《人工智能时代》》by 一愿天行

无人驾驶汽车

其实已经迫在眉睫,今年消费电子展上,各类无人驾驶汽车争相亮相,看起来炫酷,让人期待。不愿学驾驶的友人和拿了驾照本却不敢上路的友人,都想着能尽早看到这些车售卖,能上路行驶,然后早点订购一台。

技术上似乎没有问题了,但是如何让这些智能机器在遇到“苏菲的选择”时做出合理应对,相应的法规如何定,这些才是现在的重点。

一场关于如何自动驾驶汽车编程的智力辩论已经静悄悄的展开了。无论我们多么想努力回避这种情况,自动驾驶汽车,都会轻而易举的产生具有道德挑战的应用情景,而这种产品几乎不可避免的将会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你的自动驾驶汽车可以为了救你而碾压一只狗,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你希望他怎么做,但是如果他要抉择的是碾过一对老夫妇或撞倒一群正在过马路的孩子呢?

逮捕那个机器人!

《必须了解的新环境——人机共生的世界  《人工智能时代》》by 一愿天行

贴心的保姆

你最近新买了一台家庭机器人,它能从你的公寓出发,从10楼坐电梯下楼,去马路对面的星巴克给你买一杯焦糖星冰乐。这台机器人不仅被预编好了一套一般行为准则,还会通过观察它接触到的人的行为来加强自己的导航和社交技能。毕竟,习俗和实践需要因地制宜。可能在纽约,你和你遇到的女性握手是适当的行为,但是在伊朗,你和非亲属的女性握手是不被允许的。你可能不知道,你的机器人最近看到了一个小概率事件,一个善良的人在警察赶到之前制服了一个偷钱包的贼,这个人赢得了周围一大帮围观群众的赞许和钦佩。

在去给你买咖啡的路上,你的机器人看到了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扭打在一起,这个男人在她明确反对的情况下拿走了她的钱包。机器人根据自己的通用编程和具体经验推测有人正在犯罪,它把男人摔倒在地,一边控制住他一边拨打911。

警察赶到之后,那个男人解释他和自己的妻子只是在互相闹着玩争夺车钥匙,好决定谁来开车。他的妻子证实了这个故事。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了你好心但是倒霉的机器人身上,它尽职地解释说,它只是在你的命令下去买杯饮料而已。这两个人愤怒地坚持要警察以伤害罪逮捕你。

这真是糟糕的一天!

“机器人犯罪了,谁该负责?”

“机器人犯罪该受到什么样惩罚呢?”

“机器人可以拥有它自己的财产吗?” (索菲亚作为沙特第一个机器人公民,她有私产吗?我也很好奇。)

这是一场还在进行的“辩论”,目前没有答案,也许以后的答案也会随时代而变化。

机器人的艺术创作

有创意的工作,是机器人的弱项——以前我会这么想,它们没有灵魂,创作的东西没有灵气。

看到它们的创作,我想,我错了。

“艺术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最后一个领域,人们对人类和机器如何协同工作有着乐观的看法,”创意人工智能Move 37的创始人Dave King说。他说,创造力不是上帝赋予的东西。这是一个过程,需要勤加练习。他还指出:“创造力最有趣的地方之一就是能够把想法结合起来,或者把东西拼凑在一起。”“如果你能够创造一种算法,它能以你想要的方式为你工作,那么它就能找到并发现很多不同的东西。”

以下两幅画是由人类还是机器人完成的?

《必须了解的新环境——人机共生的世界  《人工智能时代》》by 一愿天行

《必须了解的新环境——人机共生的世界  《人工智能时代》》by 一愿天行

先别看答案,猜猜看。

第一幅画是由艺术家Gwenn Seemel的肖像作品。第二幅画是由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团队训练机器人进行的绘画,这个机器人在2017年机器人艺术大赛中获得第一名。

你会接受机器的创造的艺术吗?

如果我被某个艺术作品打动了,我会喜欢作品本身——因为我也分不清,那是谁创作的。

我相信机器不会取代人,合作是新时代的基调。

最后用一首诗结束对这本科普作品的介绍:

人似长安道里游

工夫未得著衣裘

智无多业难堪买

能与千山总自谋

你一定发现了,这是一首藏头诗,作者是“偶得”——人工智能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