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生活

2018-01-22 22:07:10 千载悠悠

千载悠悠 > 咨询理论

文/千载悠悠

《科学与生活》by 千载悠悠

1.

如果几年前有人和我大谈特谈用星座做招聘,或者用乐嘉的色彩心理学去识人辨人,我绝对会怼回去。作为一个学了七年心理学专业的人,看到有人会认真的拿这些“伪心理学”指导工作和生活,觉得纳闷——这些无法论证的“学问”,怎么就真的有人有勇气应用它?

但现在,我不会这样了。如果这些东西能够帮助人们的日常生活过得更好,那就没必要苛求科学性。好比一个相信星座的人,找到的另一半刚好是“匹配的星座”,心理暗示自己“这个人很适合我,要好好相处”,于是真的对另一半更亲切,这种行为又良性的促使这段感情发展的很好,最终成就一段美好姻缘,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再好比有的人用手相、颅相、色彩性格去识人辨人,这些“学问”大多是通过朴素的归纳得到的结论,其实就是简单的给人打个标签。应用这些“学问”,很可能做出错误判断,也很可能妨碍做出全面客观的分析,但它也不失为一种判断方法。

这些“学问”,难登大雅之堂。但只要别过分应用,如果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生活,也没什么问题。

2.

在日常管理中,或者某些文章中,常常能看到不经科学方法验证,就直接下结论的情况。比如两个人或两个人群的在某项测验或某个问卷调查选项中分数有差异,就直接下结论谁比谁高或谁比谁好。这在以前,我 “眼里容不得沙子”,一定会质疑“测验有效吗?差异达到统计学的显著了吗?如果有数据,先验证了再说,没验证,随便下什么结论。”

但现在,我不会这样了。日常生活和管理不是科学,完全用理论、测量、统计要求,并不现实。我们最终,还是要解决现实问题,达到这个目的就好。甚至,在生活中,有时候揣着明白装糊涂都是必要的。

3.

但科学就是科学,科学的神圣不容置疑和侵犯。

心理学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因为19世纪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从那之后,心理学的理论开始有实证的研究方法(比如各种实验的方法、临床的研究、问卷调查的方法等等),有心理测量和心理统计来谨慎的测量和下结论。经过不断的、相对严密的科学研究(当然不可否认这些研究方法相比于物理、化学等学科,在严密性上还是有所欠缺的)之后,才发展出一个个理论。正是如此,心理学才能得到科学界的认可。

是科学推动了这个世界的发展和变化,也是科学带领我们真实的认识这个世界,让我们越来越接近“真实”。

4.

不知道其他人如何,在面对各种各样结论的时候,我仍然偏爱那些有理论依据,有数据支持,并经过统计学分析的结论。所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应该抱有一个科学的态度看待各种信息和结论,不轻信,不盲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应该是基本的态度。

但是,这并不妨碍大家聊星座,聊算命,聊一切未经科学证实,却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东西。

我们需要严谨的科学,让我们对这个世界认识的更全面、更真实,所以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和似是而非。但我们也需要不严谨,却通用的东西,来达成生活中实用的目的。就好像我们过人生,有些时候需要逻辑严密,谨慎的过;有些时候需要睁眼闭眼,随性着过。

对科学用稀松平常的心态做,是对科学的不尊重;同样,对生活用过分理性苛责的心态过,是对生活的不包容。

当然,生活中用点科学的思维,是非常是非常有益,也是非常必要的,它绝对能让人生过的更通透,更明白。当然,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