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是年轻人作选择时的赞歌还是中年人逃避现实的借口?
电影《无问西东》以其厚重的文化传承精神,为奋进的年轻人提供一份人生信念。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摘取自《清华学校校歌》——“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则取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穆叔与宣子讨论什么是古人所说的“死而不朽”。穆叔认为,显赫的家世不能称为不朽,“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电影不啻这种精神的传承。
一、只为盛放,无问西东。
它之于吴岭澜为懂得求学的意义,获取一份选择时的从容;之于沈光耀是弃笔投戎,选择为民族大义而牺牲;之于陈鹏,用爱情托住了死里逃生的王敏佳,也唤醒了李想的良知;之于张果果,在尔虞我诈的商战中明哲保身,用善行寻得灰暗世界中的一丝光明……四个不同年代的清华学子,他们的选择相互影响,他们的人生互为因果。校长梅贻崎对吴岭澜求学目的的追问,启发了他对于“真实”的拷问;吴岭澜的领悟影响着沈光耀的“舍小家保大国”的情怀;沈光耀的善心在战火中保全了包括陈鹏在内的孤儿的性命……他们不曾知道,内心坚守着的那份真,无意间为他人在暗夜中点亮了一束光。民国清华校训代代传承,求真务实的人格精神在跨越百年间相互重叠,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这种精神的传递一定是给清百年华校庆最好的献礼。
“无问西东”为激情澎湃的年轻人指明了作选择时的立场。那就是,保存一颗向善的心,守住人性中的那份真。
二、爱我所爱,无问西东
影片不落俗套,剧情婉转却意味深长。当主要人物在脑海里盘根错节地时,我不忍放下那与影片精神格格不入的小人物。那些与西南联大、清华园并不相称的底层知识分子和贫民,他们才代表着国人中的大多数。
王淑芬投井时的决然,许伯常在井边无助呼唤。编剧用心良苦,让他们游离于主要情节之外,又戛然而止,退回配角该有的位置,给荡气回肠的故事情节平添一份丰满。
王淑芬曾为许伯常的誓言付出全部,包括省吃俭用供对方继续读书。然而,现实不总受人掌控。许伯常变了心,不愿同昔日良人结婚。王淑芬为此不依不饶,那被迫而成的婚姻变成了充满了漠视、嫌恶和孤独的冰窖……我想,许伯常是尊重本心的,因为三观不合而讨厌这个对他动不动就打骂的妻子,他避开她的一切,那一张床,那一个碗,甚至她投来的目光;王淑芬也执拗那至死不渝的初心,那在檐下琴瑟和鸣的幻想——你选了我,我曾为你付出那么多,你要变回曾经的那个与我亲密无间的丈夫。
其实,许伯常厌倦的也许不是王淑芬本人,而是那个死穴般的家庭;王淑芬爱的不再是许伯常这个人,而是一种幸福的婚姻生活。他们的本心都是向美向善,却无奈走向了生活的反面。
他们是对“听从我心,无问西东”的曲解者。
片中安排的不幸婚姻是否有意与那些轰轰烈烈的青春恋歌作对比?意在告诉世人:当战火趋于平息,当生活归于平淡时;当你对生活的妥协,你对失望的隐忍都与你的本心南辕北辙时;当发现漫长琐碎的令人憎恶的生活真相,就是缺失的无奈的令人心碎的情感无视时。那么,你还能再迷信“爱我所爱,无问西东”?
三、无愧于心,无问西东
“你求学的目的是什么?”
“我只知道,不管我将来做什么,在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我用管我学什么,每天把自己交给书本就有种踏实”
“你忽略了一件事——真实”
“什么是真实?”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无问西东的前提是遵从真实,问心无愧,而不是随心所欲或盲目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