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在孩子的陪伴下,找回失落的童心
本文创作源于林文采老师的书籍《心理营养:林文采博士的亲子教育课》
这本书是萨提亚导师、亲子教育专家林文采博士运用“心理营养”这个核心理念,教给父母高效实用的方法,解决孩子成长中的万千难题的一本书。五大心理营养指:无条件的接纳;此时此刻,我生命中你最重要;安全感;肯定、赞美、认同;学习、认知、模范。
入手一年了,一直想看却没有行动。直到在带两个孩子的过程中,自己的焦虑累积到一定程度,感觉自己一定要充电了,才果断拿起这本书,花了三个早晨的时间将它看完。
合上书,我心中最强烈的感受有三点
1,觉得很安心
书中15%的内容讲解了5种心理营养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孩子的四种气质以及孩子得到充分的心理营养后将收获的五种天性。70%的内容是林文采老师与家长的互动的答疑。涉及12个方面的问题:安全感 ·情绪管理 ·性格难题 ·行为偏差 ·社交与社会化 ·夫妻关系 ·妈妈的自我成长和支持 ·父亲养育 ·隔代养育 ·性教育 ·疑难表现 ·其他生活琐事。
阅读后半部分的时候,我发现原来身为母亲在养育小孩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很多的问题,也是绝大部分父母所要面对的。老师的回答基本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孩子行为很正常,家长要多学习了解小孩的身心发展特性,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焦虑。第二,小孩出现偏差行为,家长应反观自身是否没有满足孩子的“心理营养”。
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养育孩子的路上有很多用心的父母,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正在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合格。突然就释然了,身为母亲,我已努力做到自己当下所能呈现的最好状态,同时,我在不断让自己变得更好。
2,学会自我觉察
书中讲到“投射”的概念,它的意思是,当我对于自己本身的一些经历有负面感受时,我通常不敢直面自己的这个特质,而会把我的特征转移到其他人身上。一旦看到其他人有同样的特质或感受时,我就会很敏感地发现它,然后开始指责别人,因为我不敢指责自己。指责自己很痛苦,指责别人却可以理直气壮,所以一个人越是不喜欢自己,他投射出去的东西就越多。同样,一个人越不喜欢自己的父母,他骂孩子也越多,因为他全都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反观自己,我总觉得我女儿很倔强,比如冬天她喜欢穿着袜子满地跑,两只脚总是冰冰凉凉的,叫她穿鞋,一万个不愿意,除非我大声吼她或者装出要打她的样子。我相信知冷暖是一个人的本能,哪怕是孩子,她的不情愿更多的是她已经有了自我意识,需要感受自我掌控的感觉。心里清楚,却绕不开情绪这一关,因为我就是一个被长辈指责,太过倔强的一个人。没错,是指责,这种评价让我心里特别愤愤不平,却又无从辩驳。当女儿也表现的倔强的时候,更多的,是我内心的愤懑的情绪被带了出来。
书中有个很好的建议,孩子让自己生气时,先停下来,觉察此刻自身的感受,离开当下的环境。看看此刻究竟是自己潜藏的情绪被带动了,还是孩子真的做错了事。也许,绝大部分都属于前者。
学会管理情绪,是我们的毕生功课,而自我觉察是开始情绪管理之门的钥匙。要做到前面所说的随时保持自我觉察,让自己学会停下来,并非易事。但只要我们愿意试着去觉察自我,便已开启了自己情绪的新篇章,接下来要做的便是,坚持!
3,真正的陪伴比任何礼物更重要。
我们常喜欢为孩子做我们“认为”最好的事情,而实际上,一个稳定平和的妈妈只要做到陪在孩子身边,观察孩子需要什么,然后满足他,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好来源。
因为今年生了老二,不能再像从前那样陪伴女儿,心里对女儿总是会有一丝歉疚。也是为了弥补这一份歉疚,我买了很多自认为对她好的玩具和绘本送给她。她想要的,想吃的,我都会尽力满足。然而事实是,她更喜欢抱着书跑到我身边,让我抱着她讲故事;更喜欢就简简单单的坐在沙发上和我一起烤火;更喜欢我和她满屋子追逐,什么玩具都不需要。
我们总是喜欢用大人的眼光去看待小孩子的需求。其实越小的孩子,是越没有物质欲望的,一条毛毛虫都可以让我女儿玩开心好半天。
没有有问题的孩子,只有有问题的父母。愿自己努力学习,在孩子陪伴下找回那颗失落的童心。
最后用书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
我们与孩子之间先有关系,后有教育,我们首先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亲密组合,其次才是一个生命帮助另一个生命成为更好的自己(且不论究竟是谁帮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