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酷说《老子》(21)▏科学证明:真正使你看见事物的不是眼睛,而是“心”。
1492年,哥伦布出海航行,登上了巴哈马群岛。
岛上的印第安人聚群围观,惊呼道:
“他们是从云端上下来的。”
原来,这些印第安人根本看不见近在咫尺的帆船。
这是为什么呢?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大德的形态,是完全遵从于道的。)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 )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以上就是通行的原文与译文。
【第一句】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1、
在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有一位著名的律师兼哲学家叫毕阿斯。
他是“古希腊七贤”之一,出生在普里埃耶城。
有一天,普里埃耶城遭到了围攻。
满城的百姓们纷纷带上自己最贵重的财物四散奔逃,只有毕阿斯一个人两手空空。
有一个人就好奇地问:“你为什么空着手逃跑呢?”
毕阿斯回答说:“最贵重的东西都在我的身上。”
那么,毕阿斯身上最贵重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有人说,是生命。
听起来似乎有一定道理,我却产生了几分怀疑。
我不否认毕阿斯逃跑是为了活命,但是我并不相信毕阿斯身上最贵重的东西仅仅是代表生命,就好像我无法相信司马迁受腐刑只是为了苟活一样。
你这么说证据吗?当然。
2、
毕阿斯是一位能言善辩的智者,而且,还可能是目前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律师。
他比中国春秋史上的第一位律师邓析子(前545-前501),还要早出生30年左右。
关键是,他有一个原则:
“习惯于把言辞的力量用于善良的目的。”
——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第一卷·第五章》
所以,由于毕阿斯一生都在为弱者和穷人进行法律辩护,成为了当时诗人们争相传唱的对象。
晚年他虽然疾病缠身,垂垂老矣。
却依然接受了一位穷人的邀请,为其出庭辩护。
最后,他胜诉了,但是他并没有看到胜诉的场景。
因为休庭时人们发现,毕阿斯已经靠在孙子的怀里,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3、
后来的古希腊哲学界出现了一位孤高自傲的晚辈叫赫拉克利特,评价前人十分苛刻。
就连大诗人荷马、大哲学家色诺芬尼以及大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都曾难逃他的攻击和讽刺。
但是他对毕阿斯却倍加称赞:
“住在普里埃耶城的毕阿斯,与其他任何人相比,是一位有着更多理性的人。”
“理性”这两个字是不是十分熟悉呢?
没错,它就是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逻各斯”。
而赫拉克里特还说过:
“(我们)应当服从那共同的东西,逻各斯就是那个共同者。
逻各斯虽然是人人共有的,多数人却不加理会地生活着。”
如果用老子的话说,不就是“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吗?
【第二句】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1、
讲一则寓言:
有一天,流浪艺人荷马在闹市里弹着七弦琴,唱诵古希腊的神话。
围观的群众们说:“讲的真好!栩栩如生,仿佛我们能看的见也摸得着。
这时候跑来几个捉虱子的小孩,嘲笑荷马说:
“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把它放走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把它带走了。”
——《郝拉克里特残篇·D56》
这则寓言是赫拉克里特讲的,也或许是他编的。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他觉得这几个小孩比荷马更接近真理。
为什么呢?
其实所谓的“虱子”,只是一个隐喻,代指“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认为:
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所以大诗人荷马不只应该被嘲笑,还应该被拖出去鞭打。
那么显而易见:
所谓的“虱子”,不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吗?
所谓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就是老子所说的“惟恍惟惚”吗?
2、
但是,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道”或者“逻各斯”,就像是一位待字闺中的少女,躲在珠帘后面羞于见人呢?
其实,这并非是老子或者赫拉克利特两个人特有的主张。
在其他哲学家的著作中,也不鲜见。
比如佛经中就经常形容佛法:
“不可思议,不可言说。”
再比如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在就形容上帝是:
“黑暗的奥妙的遮蔽的神。”(拉丁文:Deus absconditus)
至此看来,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
幸好,虽然老子无法拿出“道”的实物,却也为我们提供了几幅“道”的素描。
【第三句】【第四句】【第五句】【第六句】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1、
这三句话,可以说是老子经过多年的参悟,精心绘制出来的一副“道”的肖像。
那么究竟指的是什么意思呢?
2、
古希腊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叫密松,古希腊七贤之一。
有一天,密松在路上散步。
忽然在前方看到一块巨大的石头,二话不说,上前磕头行礼。
几个路人迷惑不已,追问原因。
密松回答说:“难道你们没有发现它比国王还要活的长久吗?”
也就是说,在密松眼里:
荣华富贵不值一提,生命亦是匆匆过客。
而石头的存在更加长久,所以也更加值得尊敬。
可是,我们不禁要问:
金银珠宝比石头更加坚固,存在的时间也会比石头更加长久。
那么,金银珠宝岂不是更加值得崇拜吗?
当然不是!
其实密松之所以“拜石”,只是在表达一种他对命运无常的情怀。
他以自己的特立独行,向人们指出了一种世间更加值得尊敬的“永恒之物”。
所以,我们要见月忽指,绝不能把密松的手指当成是月亮。
那么,世界上比石头比金银珠宝更加长久的东西是什么呢?
3、
雅典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叫梭伦(约前638~前559),几乎与密松同时代,也是古希腊七贤之一。
有一个人曾经问梭伦:
“作恶的人往往富裕,善良的人往往贫穷,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
梭伦回答说:
“我们不愿把用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的,而财富每天都在更换主人。”
梭伦的寓意显而易见:
道德是内在的,一旦拥有,就永远不可能向外流失。
财富则是外在的,你拥有再多,也必须每天消费一部分,流向别人的口袋。
一句话:
财富像猫,凡是哪一户人家有更好的美味,它就跑过去投靠。
道德像狗,无论你贫穷还是富有,它都对你不离不弃。
4、
没错,梭伦所说的善良者哪怕贫穷也要坚守的道德。
就是赫拉克利的“逻各斯”,就是老子的“道”。
那么,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荣华富贵最短暂,其次是生命、其次是像钻石一般坚固的物质、唯有“道”才是最永久的。
既然“道”是长生不老、永生不死的,不同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
那么,“道”不就是独立于宇宙物质之外的另一种存在吗?
柏拉图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
他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概念叫:
“理念”。
柏拉图认为:
世界是由可知不可见的“理念世界”和可感可见的“现象世界”所组成。
“现象世界”是一种对“理念世界”的模仿。
5、
比如说:
桌子是“现象世界”里一员,它是怎么诞生的呢?
当然是木匠根据自己头脑中的理念制造出来的。
所以,桌子有三种存在形式:
第一种是模仿“理念”做出来的可感知的桌子。
用老子的话说不就是“其中有物”吗?
第二种是模仿可感知的桌子画出来的抽象的桌子。
用老子的话说不就是“其中有象”吗?
第三种是你头脑中桌子的“理念”。
用老子的话说不就是“其中有精”吗?
6、
柏拉图认为:
凡是被我们能看见的事物都是暂时的,没有被我们所看见的事物则是永恒的。
身体是看得见的,但灵魂是看不见的;因此灵魂应该划归为是永恒的那一类的东西。
每个人头脑中的“理念”是看不见的,所以都是永恒的。
如果我们把柏拉图的话再加工提炼一下就是:
物质世界都是虚幻的、假的。
心中的理念才是信在的、真的。
用老子的话表达不就是“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吗?
巧合的是,释迦牟尼说法的时候同样宣称:
“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
来无所黏,过无踪迹。
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
——《楞严经·卷十》
也就是说:
我们所看到的山河大地这些物质,就像是镜子里的影像。
来,你留不住;走,你也拉不住。
如果你能“用心如镜,应而不藏”,就会知道它们都是梦幻一样的假东西,只有你的“精”是真的。
这个“精”,无疑就是老子的“精”,就是柏拉图的“理念”。
【第七句】【第八句】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1、
甫,《广韵》曰:“始也。”
所谓“众甫”,就是指天地间一切事物的开端。
也就是说,老子凭借“道”这个显微镜观察万物的起始状态以及后阿里的发展的状态。
那么问题来了:
当我们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难道不是用眼睛看的吗?
可能是,但并不全是。
为什么呢?
2、
医学上有一种诡异的现象叫:
盲视。
顾名思义,就是指盲人也有视力的现象。
盲人不是失明了吗?怎么会有视力呢?
这个问题最早是被德国慕尼黑大学感觉生理学教授恩斯特·波佩尔(1940年~)在《意识的限度》一书里提及的,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发现:
有一些大脑枕叶区损坏的患者,在视野盲区里依然具备分别不同的图形的能力。
例如:
他们在一个病人盲区内随机出示一个“X”或者一个“O”两个字母。
虽然病人并不知道自己看见了什么,但是几乎每次都能猜对。
也就是说,病人在半盲的状态下,在视野盲区内,依然具备对物体的识别能力。
那么,全盲的病人能做到吗?同样能。
3、
2004年,瑞士有一位黑人由于患了中风。
导致大脑视皮质受损,完全失明。
于是,他成了医学界炙手可热的研究宠儿,在文献记录中被称为TN。
科学家们在他身上做了许多实验,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就是:
让他放弃拐杖,独自在一个充满障碍物的走廊里通过。
他犹豫了很久,才终于鼓起勇气走了出去。
结果出乎意料:
他完美地从走廊中蹒跚而过,途中避开了一个垃圾桶、一堆废报纸和几个盒子。
他一次都没有跌倒,也没有撞上任何的物体。
——列纳德·蒙洛迪诺《潜意识:控制你行为的秘密·第二章》
4、
那么,这个医学发现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
我们即使处于失明的状态,潜意识里依然能够观察到外界事物。
也就是说:
真正能让我们看见东西的“幕后主使”可能并不是眼睛,而是某种“潜意识”。
而这种潜意识,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的一部分。
5、
我们都知道佛陀有十大弟子,其中有一位叫阿那律尊者。
阿那律有一次听法的时候打瞌睡,受到了佛陀的批评。
他羞愧难当,于是发誓日夜用功。
七天七夜不睡觉,结果损害了眼睛,导致双目失明。
佛陀痛惜之下,传授他“金刚照明三昧”法。
后来他获得了天眼通,据说看三千世界犹如掌中。
—— 《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一》
不仅如此,《贤愚经·卷六》甚至记载有五百位讨饭的盲人同时拜见佛陀,通过听法恢复了失明的状态。
或许,佛经里的记载免不了有夸张的成分。
但是,如果我们用现代的医学中的“盲视”来对比就知道:
阿那律的“天眼通”并不是迷信,而是一种科学的现象。
6、
释迦牟尼在讲经的时候说过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
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我们一无所见。
忽然点亮一盏灯,我们便恢复了视力。
也就是说:
我们之所以能看见,是因为眼睛,而不是灯光。
同理:
我们的身体就相当于是一个黑暗的屋子,眼睛就相当于是“灯光”,而心就相当于是“眼睛”。
所以释迦牟尼说:
灯能显色,见者是眼,非灯;
眼能显色,见性是心,非眼。
——《楞严经·卷一》
巧合的是,柏拉图同样将自己提出的“理念”引申为:
“心灵的眼睛所看见的东西”。
那么,他们的说法是否经得起科学的推敲呢?
7、
我们不妨来看一个故事:
1492年10月12日,航海家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横渡大西洋西行。
历经两个多月,终于发现了巴哈马群岛中的华特林岛。
鲜为人知的是,当哥伦布的团队首次登陆华特林岛的时候。
岛上的印第安人全部出来聚群围观,惊呼道:
“他们是从云端上下来的。”
这似乎太离谱了吧,哥伦布分明是从帆船上走下来的,怎么会是从云端上下来的?
原来,这些印第安人虽然就站在岸边,却看不见近在咫尺的帆船。
为什么?
因为在印第安人的头脑里,从来都没有出现过帆船的概念、逻辑以及特征。
所以他们才会对眼前庞然大物选择性失明。
后来还是当地的一个巫师,在海边悄悄地观察了几天几夜。
才终于通过海水的波动,看到了帆船的真面目。
8、
网上有一个人发帖说:
他老婆坐月子的时候,远在农村老家的母亲前来照顾。
有一天,他正在客厅里重装电脑系统,空不出手。
就让一时闲着没事的母亲到他书房里,把桌子上的一个U盘拿过来。
可是他的母亲寻找了半天,却从其书架上取来了一个刻有图画的搪瓷盘子。
他哭笑不得,心中十分疑惑:
那个U盘尽管不大,但清清楚楚地就搁在那桌子上。
再说母亲才五十岁,视力并不差,为什么就看不见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
他的母亲跟印第安人面对的,是同一个难题。
什么难题?
就是当你的头脑里完全没有某一个概念的时候,你可能会对近在眼前的东西“视而不见”。
可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看来,我们需要从眼睛的演化说起。
9、
2017年,英国的科学家们在加拿大发现目前最早的有机物化石,可以追溯到42.8亿年前。
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地球上已经出现了生命体。
后来,生命慢慢地繁衍,静悄悄地演化。
直到5.4亿年前,地球上的无脊椎动物突然开始呈现爆炸性增长。
这一时期,被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至于原因,假说纷纭,至今依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巧合的是:
生物界最古老的眼睛,就是在这一时期的三叶虫身上演化出来的,然后传播开来。
而在寒武纪以前,所有的生物一直都生活在完全黑暗的状态里。
可是,为什么生物突然进化出眼睛了呢?
似乎生物学界也没有统一的定论,不过有一种假说值得一听:
因为在海底的生物突然增多了,空间变得拥挤,难免会出现“交通事故”。
再加上生物链的演化规律,动物们之间必然会产生基因竞争。
那么,眼睛的出现,绝对是一把逃跑和捕食的双面利器。
一句话:
生物需要眼睛,于是眼睛出现了。
当然,那个时候的眼睛只是一种感光细胞而已。
只能分辨明暗,无法分辨图案。
后来随着进化的压力,所有的生物都不得不单独进化出了现代意义上的眼睛。
10、
但是,各种生物的眼睛结构千奇百怪,千差万别。
所以一千种生物,看到的可以说是一千个不同的世界。
究竟有多么大的不同呢?
如果我仅仅使用语言来描述,恐怕是隔靴搔痒,难以表达清楚。
下面,我们不妨来看看一个生物学论坛上的色彩研究成果。
【一】、
狗和猫的视力基本相同,虽然它们的世界一般是被黑、白、灰三种颜色统治的。
但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分辨棕色、黄色和蓝色。
如下图:
(左边是人类眼中的事世界,右边是狗和猫的眼中的世界。)
狗和猫的视觉模拟动态图:
【二】、
鸟类大都生活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因为它们还可以看见紫外线(而人类肉眼无法看见)。
如下图:
(左边是人类眼中的世界,右边是鸟类的眼中的世界。)
鸟类视觉模拟动态图:
【三】、
苍蝇的眼睛属于复眼系统,由无数只小眼组成。
不仅可以看见紫外线,而且是一台高速摄像机。
在苍蝇的眼中:
人类简直是慢动作,这就是为什么你很难拍死它们!
如下图:
(左边是人类眼中的世界,右边是苍蝇的眼中的世界。)
苍蝇视觉模拟动态图:
【四】、
蛇的视力虽然在白天没有什么分辨率,但是在夜晚。
蛇的眼睛就是一台热成像记录仪,随时能搜索周围有温度的生物。
如下图:
(左边是人类眼中的世界,右边是蛇眼中的世界。)
蛇视觉动态模拟图:
11、
看完以上几种动物眼中的世界,每个人的脑海利都会不自觉的浮出一个疑问:
人、猫、够、鸟、蛇和苍蝇究竟哪一个世界才是真实的?
再进一步:
为什么动物们住在同一个地球上,却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
难道是因为眼睛生物学结构所造成的差别吗?
虽然眼睛生物学结构有很大的原因,但未必是全因。
为什么?
套用庄子的一句话说:
人非猫非狗非苍蝇,怎么能知道它们看到的什么样的世界呢?
所以,上面的图像归根接地:
都是生物学家们在电脑上一厢情愿的模拟而已。
因为,人类看到的世界,未必就是世界的本来面目。
如果用人类的眼光移植到其他生物身上,看到的就更加不可能是真实的世界。
12、
比如,人类的视网膜上有一个缺陷叫生理性盲点(blind spot)。
什么意思呢?
人的眼睛里一个东西视神经盘,是视网膜上视觉纤维汇集穿出眼球的部位,是视神经的始端。
此处没有感光细胞,所以没有光的感受作用,在视野中会形成生理盲点。
也就是说,每一只眼睛都有一个盲区。
而我们之所以感觉不到盲区,是因为有两只眼睛。
左眼看不到的盲区,右眼来弥补。
右眼看不到的盲区,左眼来支援。
可是,当我们闭上一只眼睛的时候,也并没有什么看不见的盲区呀?
其实是有的,只是我们都被大脑给欺骗了。
当你用一只眼睛看一个特定事物的时候,虽然有一个盲点。
但是,大脑会根据此事物周围的状况,自动进行“脑部”,让你误以为自己看到了事物的全部。
比如说,
你在一个恰当的距离,用一只眼睛看一张挂在墙上的明星照片。
其实真实的图像是:明星的照片上有一个黑点。
但是,大脑通过眼球后面的六块肌肉控制,使眼球不停地游移颤动(大约每分钟70下)。
使你的视力不停地轻微转化角度,所以你无法及时发觉那一个黑点。
这种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微扫视。
这,真的存在吗?
13、
我们看一下下面的图片,就真相大白了:
闭上你的左眼,睁开你的右眼盯着这一张图片上左边的“圆黑点”。
渐渐远离或者渐渐靠近,你会发现:
在某一个瞬间,右边的“十字”会突然神秘消失。
没错,那就是你视力的盲点。
现在,我们应该明白了。
其实人眼所看到的图像,本来是颤动的,有缺陷的。
但是我们的大脑里的潜意识,就像是一个审查官。
对图像本能地进行了除颤、修改和校准,然后才将图像上交给大脑。
所以我们看到的,不是眼睛看到的,只是“潜意识”选择让我们看到的。
14、
其实不只是事物的图像,事物的颜色也是潜意识的选择,而不是眼睛的选择 。
美国生物学家内特·多明,一生致力于研究生物的眼睛演化史。
他曾经用一年时间研究了灵长动物,他发现:
猴子之所以能分辨红色,是因为树上的叶子越红,就越新鲜,营养越丰富。
而老叶子都是绿色的,充满了毒素。
所以,猴子对红色敏感,是对自己的生物基因负责。
同样的道理,在2004年英国《卫报》的报道说美国马里兰州大学的科学家们研究发现:
女性拥有更多的视锥细胞,所以比男性能分辨更多的颜色,尤其是对红色更加敏感。
因为在远古时期,女性负责守家,这有助于她们采摘果食和树叶。
而男性则拥有更多的视杆细胞,所以比女性拥有更好的夜视能力,而且大脑中的视觉神经元也偏多25%。
因为在远古时期,男性负责打猎,这有助于他们追踪猎物和守护洞穴。
如果我们换一句话说就是:
潜意识需要你识别红色,你才看见了红色。
15、
现在,我们应该明白:
狗和猫的视力之所以不具备太多色彩,是因为它们主要依靠嗅觉来觅食和生存。
飞禽的视力之所以具备超清的分辨率和丰富的色彩,是因为它们在高空主要依靠视力来觅食和降落。
兔子的视力之所以具备360度无死角的远视能力,是因为它需要随时防范黄鼠狼或者老鹰的捕杀。
所以,地球上任何生物的眼睛演化过程都一样。
世界的模样,真的取决你凝视它的目光。
而你凝视世界的目光,取决你的“潜意识”,不是眼睛。
显而易见,每一种生物的眼睛,都是它们基因的选择。
只是人类的眼睛随着时间的演化,后来比动物更加高级、更加复杂。
不仅是基因的选择,还是某种“潜意识”的选择。
而这种“潜意识”,就是老子所说的“道”,释迦牟尼所说的“心”,柏拉图所说的“理念”。
也就是说:
从一开始,真正使你看见事物的不是眼睛,而是“心”。
所以老子说: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