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最后十八年(两册)》
[中]黄治军
老实说整本书虽然参考了很多史书,但还是带有不少主观观点,导致小说也不像,专著也不像(有趣轻松有时候意味着不够严谨)。
这本书可读性很强。我也主观浅薄地总结下。
这两部都是以袁世凯为线索贯穿全书,目测是为了第三部做铺垫。
在看没到几页的时候,我就产生了一个人尽皆知的看法:“要想一个朝代能够长治久安国富民强,明君贤臣良将善民缺一不可。”也就是说,出现问题时,不能把责任归咎为其中一方。所以,从小到大看那些历史说清廷统治者如何昏庸,说慈禧妖后误国,李鸿章奷相卖国等等,虽然我对那段时期发生的种种深感痛心急得想穿越参军,但是真把自己置身其中,我认为他们挺冤的,大清早该亡了。
是,他们更看重个人的利益,看重自己手里的权力,但是!别忘了大清是姓爱新觉罗的,是家天下。而作为当时本不受待见的汉臣中少有的得宠代表,李鸿章比普通的八旗子弟更怕失去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他没有血统加成只能靠谨慎的运作。
政治人物
“对于专制王朝的政治人物,他们的所谓政见(或者说是政治理想)往往就是他们的政治目的,谁是‘排外派',谁是‘亲洋派',谁是开明派’,谁是‘保守派'并不能说明一切。是权力走向决定了派别走向。”
虽然假设没有意义,但如果你蓄势很久有了一呼数万应挥手死一片人伸手得万桶金的权力,你会轻易牺牲它吗?
清朝的名义基础一一百姓,实际基础一一官僚集团,核心基础一一太后。
置身官场想不忘初心是一件几乎做不到的事情。朝上朝下双方的利益冲突,民主还是专制?地广人多,民众没有参与感不解圣意;作为实际基础的官僚在信息跟财物的传递过程中旦瞒报错报引发的是双向的信任危机;孤独的帝王们身边捆绑得越紧的人越危险,可谓是高处不胜寒且伴君如伴虎。
这里有很会走路看路虽然过程很刺激但总归生活稳妥的荣禄,
有被李鸿章骂误国却从不贪污的酷吏(大概吧)毓贤(排外仇教支持义和团惹怒列强),
有看事情很准却总是临阵脱逃坑队友谁看了都想啐一声的优等生方伯谦,
有行军有方可惜上司不给力因为听命令杀团民被百姓称鬼子聂最后和左宝贵一样身穿黄马褂死在阵前的名将聂士成,
有第一个发现和收集了甲骨文官场却混不好的王懿,
也有危难关头大家都跑了自己本也可不用出头却护慈禧“西狩”后被赐死临终还觉得太后会施救用了好几种死法都因不甘心死不彻底的汉臣赵舒翘(太惨了我要写长一点)。
宠臣足够圆滑,懂得站队和打太极,真想让他们为国家出点子依然还是从自己和朝廷(自己的顶戴花翎≈老小性命)的角度考虑。为国为民的人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是非主流的存在,要嘛被同化,要嘛被抹杀。有的人天生适合这种战役,有的人被打磨成最懂“兵法"的战士,有的人嘛一一“听说公务员是铁饭碗我就是来领个俸禄坐个威风府老该写字写字该画画画画的你们各自随意别搞我啊"(无能的八旗和清流般的学者们)。
当权者
书里提到了当时对后党不利的端王集团,义和团,帝党。都是渣渣。综合之后端王集团被“下属"团民们反击(难保集团不会窝里反乱上加乱),帝党只剩下怕养母(硬伤)的扶不起的孤独热血光绪,速聚速散的义和团的首领不是被起哄拱上位就是为了合理抢饭装神弄鬼或是被有心之人利用的没有真远见和谋略之辈。就算她不是袁世凯那种简直是天才一般的新式的军政人物,虽然不爽眼下也只有老牌政客慈禧能够稳局势,按照几千年历史来看,如果清政府灭亡会引发长期的割据和内乱。
她为了自己的权力安全经常改变立场。
兴洋务运动有她一份功劳(谁不希望国家发展,我觉得为了利益来说她本来没有支持的必要的,毕竟大多数满族亲贵更希望稳定现状不希望有变数难道她只是对小洋货油画基督教感兴趣?目瞪口呆jpg),阻也是她所做(制衡李鸿章这位汉臣的一家独大,要是权力两端可以互惠互利共同进步不要一味压制妥协你说该有多好呢)。还有主张君主立宪的变法也是,试可以,兜不住就要停。
事件反思
无论是变法,洋务运动,还是任何需要推倒原先根深蒂固的可怕的东西,都和与外国军队的战争一样,最适合清国的办法是目光长远的持久战,而不是稍有损失的趋势就认为不妥。
看到百日维新的时候,总会带着个明治维新,然后想到秦。它自上而下雷声大雨点小,大家都怕仅有的一点抓得住的好处溜掉,满足于现状的(上层)不愿改变,不满足于现状的(下层)无力改变。(康有为简直欺世盗名?)
列强瓜分潮中,打算以赔款多出来的部分作为“退款"兴办清国教育让学生留美接受“改造"然后回国改造社会这种花你的钱培养我的公知的美国,如意算盘打得实在好,100多年前就有这种觉悟,现在的强大真不是作弊的。
还有一些问题。
北洋舰队的确有腐败之处,但其他舰队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甲午战争中除了军不如民不战而逃的问题之外,以一人(北洋舰队)敌一国的李鸿章作为后党里的汉臣,失败的原因还有党派之争,满汉差异带来的自扫门前雪一一没有援军也是战时屡屡发生的事。
阶级间、民族间的歧视和敌视带来了非常多的弊端。比如虽然同是满族,但是姓氏和祖籍的优越感让人腐败不思进取,自卑感让人变得冷酷削尖脑袋想往上头钻出一个地位。
再比如洋务运动学习先进的实物虽然是好事,但是害怕百姓(尤其是汉族人反清)掌握,技术啥的都不下放仅仅被政府控制(不像明治维新那样百姓好内阁和天皇也好才是真的好),运动得不彻底。
以及我最无法接受的一个比如一一害怕武官造反可战时依然以文御武的问题,把官场的一套搬到战场上。虽然打战要考虑政治,但用一群官僚习气十足的官在自己毫无了解的领域指挥,现在的人都会觉得很可笑吧。军政结合的领袖太重要了。
写在最后
因为长期闭关,清朝的外交问题严重(写了《万国公法》的混蛋你过来一下,尽信不如无啊大人们),不重海防(“海疆是守不住的”,舰队的意义是保船)。
我们总在说康乾盛世,但大家都想着能吃饱饭的土地红利是不可忽视的。所谓的“HighQing",闭关锁国制度僵化背后的腐败带来了什么结果我们都知道,全国上至统治阶级下至团民百姓无不在为权益进行着争夺战无心为大集体。
可能到了实在不行的时候,百姓才会意识到闹归闹还是得有领导然后联合起来一致对外(杀伤力甚至超过训练有素的士兵),满族高层才会为了最后的一点“贵族薄面"集体自杀不投降。
201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