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东汉帝国的崩溃(二)
图片来自网络
在【历史】东汉帝国的崩溃(一)中我们提到,登基一年多的质帝突然驾崩,皇位又一次空悬起来。
从一开始,整件事情就充满着火药味。
群臣旗帜鲜明地分为两派,太尉李固属意清河王刘蒜,大将军梁冀则希望策立十五岁的蠡吾侯刘志。
如果说李固是一心为公的话,梁冀欲立刘志则完全出自他的私心。此前,梁冀的小妹梁女莹被许配给了蠡吾侯刘志,梁太后因而召刘志前来京师迎亲。正当刘志抵达京师之时,质帝便骤然驾崩了。
对于梁冀来说,立与自己有姻亲关系且年岁不大的刘志,自然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不过,相比上次一边倒的情形,这次的立嗣之争有了很大的不同。
“短短几年之间,国祚三绝,这是天下的大不幸啊。”
“是啊,这或许正是上天的警示吧。”
“哎,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福呀。”
因为冲帝、质帝的短命,朝廷上下的舆论对梁冀大为不利。在此情形下,司徒胡广、司空赵戒与大鸿胪杜乔等重臣纷纷加入李固的阵营,希望能迎立年长的刘蒜为帝。
为了争取主动权,李固联合胡广、赵戒写了一封书信送与梁冀:
“策立皇帝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我当然知道太后与将军会垂心劳虑,仔细揣度合适的人选,确保其为英明圣哲之人。只是像我这样的愚人始终放不下心来,对这件大事也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远寻先代废立的旧制,近见国家立帝的前事,没有不访问公卿、广泛征求意见的,务必上应天心,下面符合众人愿望。当初昌邑被立以后,昏庸无道、肆意妄为,霍光因此悔恨万分,若不是他忠勇过人,大汉的江山早已倾覆了。”
“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国之兴衰,在此一举。”
三公的建议,即便是梁冀也不得不予以重视,于是,他召开了一次囊括三公九卿、诸列侯在内的集体讨论会,共同商讨立嗣问题。
与任何时代一样,这种会议整场充满着的无非是各种扯皮和争吵。对立的双方——李固一方和大将军一方陷入了长时间的口水战中,谁也无法说服对方,一天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争议的消息传回宫中,“必不能让清河王登基!”中常侍曹腾自忖道。
一年多以前,两岁的冲帝驾崩后,太后曾征召各地的藩王入京,以期从中选出新一任的皇帝。清河王刘蒜自然也在入京的王侯之列,而曹腾便在此期间奉命拜访了他。
这次见面给曹腾留下了非常恶劣的印象。一向被认为品行良好、稳重老成的刘蒜,在接待来访的宦官时却没有给予相应的礼遇,蔑视之情溢于言表。
每每想到这一点,曹腾都不由得咬牙切齿。痛恨之余便是恐惧,一旦清河王登基,自己的下场可想而知。于是,曹腾等人连夜赶往大将军的府邸。
“将军您数代都与皇室结亲,亲自主政处理各种国家大事,又拥有众多的宾客,而其中许多人行事放纵、无视法纪,如此一来,您的差错与过失肯定不少。”
“清河王为人严肃、重法纪,若是立他,您的大祸就不远了!只有立蠡吾侯,富贵才能长保啊。”
曹腾等人的这番言论正和梁冀的心思,更重要的是,它表明了实权宦官对他的支持。多了这层支持,李固等人的坚持便不再是多大的问题。连日的苦恼转眼消散,梁冀终于可以气定神闲了。
第二天,在立嗣大会上,梁冀一改往日的作风,一上来便言辞激切、意气汹汹。见到这一场景,与会的司徒胡广、司空赵戒等人顷刻间变了颜色,无不畏惧、臣服于梁冀的威慑。
“一切听从大将军的指示!”
众人纷纷如此回答,整齐划一的语调不由得让人觉得,昨日激烈的争论仿佛并不存在。众口一词中,唯独两个人发出了异议——太尉李固和大鸿胪杜乔。
“罢会。”看到李固仍如此固执己见,气恼不已的梁冀厉声喊道。
虽然胡广与赵戒的放弃让李固备受打击,可他仍没有放弃。
“再劝劝大将军吧,或许他会听的。”抱着最后一丝的希望,李固又给梁冀写了一封劝说信。然而这注定徒劳无功,反而惹得对方更加怒火中烧。
“李固不能留了!”梁冀如此想到。
很明显,要想顺利地将刘志扶上皇帝的宝座,必须快速而严厉地镇压反对的声音;而擒贼先擒王,只有拔掉李固这根眼中刺,才能起到最大程度的震慑效果。
于是,他进宫面见了自己的妹妹梁太后,将自己的所思所虑清晰明了地一一说出。
要保住眼前的权力,必须要除去李固!——共同的利益促使双方很快达成一致。李固随即被罢免一切职务,而这只是他悲剧命运的开始。
李固被免职后,原司徒胡广迁太尉,原司空赵戒迁司徒,与大将军梁冀共同参录尚书事。此外,司空一职由原太仆袁汤迁任。
以梁冀马首是瞻的新一轮领导班子就此形成,现在,再也没人反对他的提议了。
公元146年8月1日,蠡吾侯刘志乘坐皇太子专用的王青盖车,由洛阳城外的夏门亭驶入南宫崇德殿,当日便在此举行了登基仪式。东汉的历史就此进入了臭名昭著的汉桓帝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