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病隙碎笔》有感(三)——我是谁?

2018-01-26 22:37:06 易水寒过

易水寒过 > 书评

《读《病隙碎笔》有感(三)——我是谁?》by 易水寒过

追问.png

(一)“我是史铁生——很小的时候我就觉得这话有点怪,好像我除了是我还可以是别的什么。这感觉一直不能消灭,独处时犹为挥之不去,终于想懂:史铁生是别人眼中的我,我并非全是史铁生。”

最一开始看这句话的时候,感觉很有趣,咂摸了一番,随着不断的成长和感悟,现在,我已经完全可以理解他的意思了,就像他在《务虚笔记》里也提到了,“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他想要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简单来说,即,我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我!

为什么会这样呢?

(二)我是学心理学出身,在弗洛伊德的作品中,他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有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

史铁生的另外一个我,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三)这部作品,通篇几乎都是作者的思考,但很多地方,又给人一种非常鲜明的感觉,像是自说自话,也就是说,自己跟自己的对话,是那几个不同的我在对话,“我”只是参与者之一。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只要用心,应该都感受到这一点,打一个最简单的比方,就拿学习这件事来说,在遇到学习困难或自己懒散的时候,本我就会跳出来,说歇会儿吧,放松会儿吧,自我会说,不能停下来,得用功学习,这样以后才能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超我则会说,不能有丝毫松懈,不要忘了你的理想和信念,你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想要实现你的人生梦想。

走出校门, 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结了婚,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但是,这几个我,却从来不会闲着!

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不都是这样吗?!

(四)记得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当了很长时间的北漂,那个暑假,无数次的奔波于各大人才市场和招聘会,每天满怀希望的出门,傍晚灰溜溜的回到借宿的房子那里,那段时间,走在大街上,某一瞬,我经常会产生一种错觉,或者说,一种幻觉:我是谁?我这是在哪儿?我要到哪儿去?

有好几次这样的经历,当时,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这仿佛是潜意识中想要逃避的趋向,它跟梦好相似!

我到底是谁?

这个问题有没有意义呢?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受到过这个问题的困扰,从不思考这些形而上的问题,相比于那些苦苦思索的人而言,是幸福的,但同时,也是可悲的!

(五)回想我们的童年时光,学生时代,有多么纯粹的目标和理想,但随着步入社会,我们发现,世态炎凉,勾心斗角,人情冷漠等等是常见的现象,尤其这个时代充满着巨大的诱惑,物质财富和权力几乎是成为评价一个人的最高甚至唯一标准,如果没有坚定的内心信念,很容易踏上无休止的追逐之路,但在这个过程中,却可能丧失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简单的快乐,即便最终得到了当初想要的,但它真的是自己内心想要的吗?

从高官贪腐的自述、高级工程师的自杀,以及在富人圈里逐步蔓延的抑郁症,这些,不都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证明吗?

如果他们能够早些多想一想“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会不会有一种如梦初醒的感觉呢?

很多时候,不是来不及,是不愿去想,不敢去面对

在我看来,“我是谁”这类形而上问题的思考看似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但有着无比大的精神价值,经常思考这类问题,经常与“超我”对话,内心便不会再轻易被迷乱,更容易坚定自己朝当初的目标和理想迈进的信念,反倒让人更接近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