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贬谪辞、谢表探论(四)
从苏轼这几篇谢表中,可以看到苏轼用极为简洁的文字对平生遭际的回顾,对贬所生涯的控诉,写出了遇赦后的惊喜和对朝廷的感激之情。揆诸实际,虽语句泣血,语气含哀,均是真情。但我不认为这是表面文章,有哀怜自全之意。
因为,综观苏轼贬谪黄州、惠州、儋州之一系列谢表,结合与之相关的谪辞,它们确乎集中反映了朝廷政局的风云变化,谢表更集中体现了苏轼面对危难时的特殊心态,其对人生历程的回顾,简洁扼要;其面对流贬的毅然决然,撼人心魄;其对于贬所艰危的叙写,直言不讳,乃是其七年远谪的真实写照,是我们研究苏轼贬谪生涯的第一手资料。
所以,其谢表之价值值得特别关注。在苏轼研究史上,前人已对此有所关注,虽然切入角度不同,但合而观之,颇能启人思致。
储欣评《到黄州谢表》曰:“此表是公著意之作,字筋句骨,语语圆成,学者所常潜心玩味也。”学者们在对东坡相关谢表潜心玩味中发现,正因为谢表乃东坡用心措意之文,所以用典使事,颇有警策之句。
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五曰:东坡《黄州谢表》云:“天地能覆载之,而不能容之于度外;父母能生育之,而不能出之于死中。”至今脍炙人口。盖用《后汉 袁敞传》:“天地父母能生臣俊,不能使臣俊当死复生。”
巩丰《后耳目志》评东坡过海谢表曰:(吕祖谦)先生尝爱东坡谢表云:“臣无毫发之能,而有丘山之罪;宜三黜而未已,跨万里而独来。”萧然出四六畦町之外。有论者在谢表中看到了时势的艰危,章惇们用心险恶,东坡所面对的艰难。
陈天定评《到昌化军谢表》云:“读此而不酸心者非人也。彼僭人者亦已太甚!”高嵣亦云:“此到军后表。地故在儋耳,非人所居。故篇中写得气象愁惨,不忍卒读。”储欣更曰:“人非木石,读此谁不废书而泣。”有论者从谢表之中看到了东坡胸怀坦荡,直面贬途的凛然正气。
王文诰云:虞策、来之邵等翻腾旧劾各条,公屡有辩奏,可复检也。此则不惟不辩,率性一肩挑回,故云“固当昭陈功罚,直喻正邪”也。
盖前之必辩者,原欲留其身以为国,此则已将一片热肠放下,唯有拼此身听其流转,付诸清议而已。可见其立时勇决也。此状本集不载具官年月,特为补全。俾读之者百世之下,犹见其生气凛然也。
(《苏诗总案》卷三七《罢定州任进谢上表》案语)[也有论者在品味阅读中,发现东坡谢表警策之句的影响,梁玉绳《清白士集》卷二十三曰:东坡《谢量移汝州表》:“疾病连年,人皆相传其已死;饥寒幷日,臣亦自厌其余生。”
范石湖《甲辰人日病中六言诗》:“人应见怜久病,我偏自厌余生。”元遗山《感事诗》:“人皆传已死,我自厌余生。”
郭钰《晚眺诗》:饥寒久已厌吾生。俱用坡语。更有论者在东坡谢表及相关诗文与前人的比较中,发现了东坡特有的善于处穷,为人叹服的坡仙风范。
洪迈《容斋随笔》卷八《韩公潮州表》条曰:韩文公谏佛骨表,其词切直,至云:“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监临,臣不怨悔。”坐此贬潮州刺史。而谢表云:“臣于当时之文,未有过人者。至论陛下功德,与诗、书相表里,作为歌诗,荐之郊庙,虽使古人复生,臣亦未肯多逊。而负罪婴衅,自拘海岛,怀痛穷天,死不闭目,伏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考韩所言,其意乃望召还。宪宗虽有武功,亦未至编之诗、书而无愧,至于“纪泰山之封,镂白玉之牒,东巡奏功,明示得意”等语,摧挫献佞,大与谏表不侔,当时李汉辈编定文集,惜不能为之除去。
东坡自黄州量移汝州,上表云:“伏读训词,有‘人材实难,不忍终弃’之语,臣昔在常州,有田粗给饘粥,欲望许令常州居住。辄叙徐州守河及获妖贼事,庶因功过相除,得从所便。”读者谓与韩公相类,是不然。二表均为归命君上,然其情则不同。坡自列往事,皆其实迹,而所乞不过见地耳,且略无一佞词,真为可服。袁桷云:昌黎公潮州谢表,识者谓不免有哀矜悔艾之意。坡翁黄州谢表,悔而不屈,哀而不怨,过于昌黎多矣。然余尝读岭海谢表,有云:“人皆相传其已死,臣亦自厌其余生。”言至于此章、蔡之罪,可胜数哉!
何曰愈《退庵诗话》卷四亦曰:韩退之《谏佛骨》一表,维持圣教,至今读之犹凛凛有生气。而贬潮州《示侄孙湘》诗,乃悲怆作楚囚态。诗与文何相悬殊也!白香山贬江州云:“雨露施恩无厚薄,蓬蒿随分有荣枯。”可谓乐天知命。东坡贬黄州云:“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儋耳云:“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作达语。
三公皆一代名臣,文章学问,倔强遭际,处处多同。而胸襟则不无少间。无论是东坡谢表中晚年回首对平生遭际的总结回顾,对贬所艰难生涯的控诉,对遇赦后欣喜感激之情的流露,抑或是后世的论者从其谢表的品味解读中服膺的东坡谢表的警策和特色成就,东坡笔下时势艰危和迁客的苦痛忧伤,以及谢表的影响和与前人相比较而展示的特有风范,这一切都说明东坡被贬期间的系列谢表集中浓缩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研究东坡人生关键节点的贬谪生涯,使我们的目光聚焦在有关的谪辞和系列谢表上,时隔千年,在对一代文化巨人的贬谪生涯的审视中,我们不仅从相关谪辞谢表中触摸到特有时代的脉动,政坛时势的动荡起伏,政坛各色人物在政治的风口浪尖上的去就从违中所显示的人格人性;而且能从其精心结撰的谢表中,真切地感受到苏轼在不同时期被贬的心声心态,其直面贬谪苦难的风范,在作者的心声心画中,我们看到了东坡对于神宗、哲宗的不同态度,看到了东坡晚年君臣观的高度。
东坡的一系列贬谪中的谢表,见时代政坛风云变幻,是其贬谪时期精神人格的浓缩,遣词为文,时见警策,影响当代及后世,值得加以关注研讨。
参考文献:《苏轼全集校注》《宋史》《苏轼年谱》《宋大诏令集》《宋史纪事本末》《续通鉴纪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