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东汉帝国的崩溃(三)
李固画像,来自网络
免官在家一年多后,随着一场政治阴谋的袭来,前太尉李固走向了他的人生终点。
李固是汉中南郑人,祖、父两代皆以精通儒学而出名,尤其是他的父亲李郃,曾经先后位列司空、司徒这样的高官,李氏也自他而有名于天下。
除了儒家正统的五经外,李郃更是以精通《河》、《洛》、风角、星象等方术而著称,以至于其人被范晔特意列入了《方术列传》中。汉代儒者这种兼通占卜方术的情形,可谓与后来的士人有着很大的不同。
对此,史书记载了这样一则略显神奇的故事:
和帝即位后,为了了解各地政情民风,往州县派遣了一批微服私访的特使。奉命前来益州的两名使者,恰好入住在了李郃的屋舍中。当时正值夏季,三人便在户外露天乘凉。
“二位从京师出发时,知道朝廷向益州派遣了两名使者一事吗?”
听到主人的这一问题,两位访客顿时震惊不已。短暂的沉默后,不愿暴露身份的两人只得撒了一个谎:
“未曾听说过。请问您是如何得知的呢?”言谈之间,二人不自觉的换上了一种更为尊敬的语气。
“有两颗使星来到了益州所对应的星域之中,所以我便知道了这件事。”李郃指着天上的星象对二人解释道。
倘若故事所记载的确有其事,那么可能的解释,要么这是十足的好运,要么是李郃早已得知二人身份而故意为之,目的不外乎是借鬼神以扬名。
李郃的仕途颇为顺畅,从县吏到郡曹史,接着再举孝廉、五次升迁至尚书令,之后又升任太常、司空,其后因为替人请托说情而被免官,等到北乡侯即位后又被重新启用,复为司徒。
北乡侯不久病重,垂帘听政的阎太后为了继续把持朝廷,想要重新从藩王之中选取年幼之人立为皇帝。李郃不愿阎氏一门操控朝政,于是暗地里与少府河南陶范、步兵校尉赵直等人,密谋拥立安帝的废太子刘保。
不过,还未及行动,宦官孙程等人便抢先发起政变,成功地将十一岁的刘保扶上皇位,这就是后来的汉顺帝,而李郃的事迹也因此被埋没。
“故司徒李郃忠贞无二,为了国家社稷,曾经私下图谋拥立大计。”
后来此事被将作大匠翟酺得知,他立刻向皇帝上书表奏李郃的功劳,顺帝也即刻下旨,依功封赏其为涉都侯。只是对于这一令人艳羡的赏赐,李郃却坚决地拒绝了。这样的风骨其后在儿子李固身上延续了下来。
年少之时,李固便以好学为人称道,常常步行去寻访名师,有时不远千里也在所不惜。为了不让别人知道他是三公之子,游学期间的李固不惜做出变更名姓的举动,而在京师太学求学时期,更是在每次回家看望父母时都悄悄地溜入公府,生怕暴露了自己的家世。
如此过了十多年。期间,他四处结交名士英贤,并多次拒绝州郡的察举,甚至五府连辟也推辞不应。李固的名望就这样在士林之间逐渐传播开来,因为倾慕他的风骨与才学,求学的士子从全国各地络绎不绝地赶来。
“此子将来必定会继其父为三公啊!”面对这种盛况,京师之人甚为感慨。
李固的入仕始于阳嘉二年(133)的一次对策。
地震、山崩、干旱、水涝、火灾、民反···接连不断的灾祸让顺帝苦恼不已。依照天人感应的学说,这无疑是上天在表达它对王朝治理的深深不满。
“朕以薄德之身,继承帝业,不足以顺应乾坤,协调阴阳,以致天灾屡见,咎戾惩罚相继而来。地动这样的灾异变故,竟然在京师出现,这让朕战栗恐惧,不知怎么办才好。”
“众位公卿官员,你们打算如何匡辅朕的不足之处,以回应上天对朕的特别警告呢?灾异变故不是凭空而来,一定是有所针对的,希望大家直言朕的过错,不要有任何的忌讳隐瞒。”
诏书发出后,皇帝下令让公卿举荐敦厚朴素之人前来对策,李固与马融、张衡等人皆在被选之列。
“回忆汉朝兴起以来,三百多年,贤圣相继出现,已经历经十八位君主。难道都没有乳母之恩吗?或是忘了贵爵之宠吗?然而在上害怕天威,在下依据经典,知道不可违反道义,所以对他们都不加封赏。”
“现在宋阿母虽然有大功勤谨的品德,只要加以赏赐,就足以酬报她的劳苦;至于分封土地,实在与旧典相乖违。听说阿母体性谦虚,必然会逊让不受,陛下应赞许她那种辞国的高风,使她成就万安之福。”
“一般说来,妃后之家很少完全的原因,难道都是天性造成的?只是因为爵位太高太显,专揽大权,而天道最恨盈满,可他们不知自损,所以才至于颠仆垮台···应该使步兵校尉梁冀以及诸侍中还居黄门之官,使国家大权离开外戚之手,政权归于国家,这样难道不是很好么!”
“又诏书之所以禁止侍中、尚书、中臣等的宗族子弟不得被举孝孝廉,就是因为他们掌握威权,照顾私情,准予请托的缘故。”
“又应罢退宦官,免去他们的权重,裁置常侍两名,挑选端方正直有德的,让他们在身边处理事务;小黄门五人,那些有才智闲雅的,才能在殿中工作。这样一来,四海升平的日子就不远了。”
在众多的策对中,李固的文章以有理有据、情理兼备而深得顺帝的心意,最终获得了对策第一的名头。他所陈述的政治之弊及相应的治理之术,更是多为顺帝所采用。
顺帝的乳母宋娥随即被遣送出宫,平日作威作福的诸常侍也全都收敛起来,悉数向顺帝叩头谢罪,官场的腐败之风一时有所改善。
李固随后被拜为了议郎,就此开始了他十余年的官宦生涯。他的官场之路始于其与宦官、外戚的斗争,此后,这种斗争一直持续到他的人生终点,而他的悲剧也由此注定。
“清河王当统天下!”
桓帝建和元年(147),有关刘蒜当为天子的谣言流传开来。信息的散布者是清河人刘文与南郡的术士刘鲔,两人正秘密谋划拥立刘蒜为帝一事。然而,未等叛乱发动,事情便泄露了。
情急之下,刘文挟持了清河王国的相国谢暠,一行人进而来到王宫司马门前:
“如果愿意拥立大王为天子,你就是三公!”刘文劝说道。
然而,谢暠的第一反应便是破口大骂,结果自然是被恼羞成怒的刘文当场杀死。缺乏支持的反叛势力很快遭到了朝廷的镇压,主谋者刘文、刘鲔不久便被逮捕诛杀了。
这件谋反本与罢官在家的李固毫无关系,然而早与其交恶的大将军梁冀却借此大作文章。
“妖贼刘文、刘鲔等人阴谋拥立清河王为帝,李固当初也一再坚持立刘蒜,恐怕这次谋反他也脱不了干系,谣言应当有他一份吧。”
于是,梁冀指示黄门常侍上奏诬陷李固与刘文、刘鲔勾结,共同编造有关清河王的谣言,紧接着,李固被捕入狱。
赤裸裸的陷害引发了有识之士的强烈不满,王调、赵承等数十人皆身戴刑具上书鸣冤。梁太后理清来龙去脉后,便下旨赦免了李固。
“万岁!万岁!”
李固出狱时,欢呼声遍布京师大街小巷。然而,正是这种场面引起了梁冀极大的震惊。
“如此盛名,如若不趁此时机一举除掉,将来终究是我的祸患哪。”颇有些做贼心虚的梁冀不由得这样想到。
于是,他再次暗地命人就刘文谋反一事,重新捏造事端以污蔑李固,同时又反复劝说误导太后。内外夹击下,李固再次被捕,而这一次,幸运之神没有再光顾他,五十四岁的李固就这样死去了。
临死之前,他给在立帝事件中中途叛变的胡广、赵戒二人写了一封书信,道出了他一生的志向与追求:
“我深受国家恩泽,因此竭尽股肱之力而不顾个人死亡,志在扶持王室,期望能达到文帝、宣帝那样的盛世。哪想到梁氏一朝迷乱天下,你们竟然曲从奉迎,以吉为凶,快要成功的事情因而转眼就失败了呢?汉朝衰亡,从此刻开始了啊。”
“你们受了主上的厚禄,坐看社稷颠覆而不扶持,使得国家大事就此倾覆,后代的良史,难道会认可你们的私心?我的肉体虽然消失了,可在大义方面还是有所得的,如此还有什么话好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