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做朋友》: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2018-02-01 10:55:09 邑晓

邑晓 > 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相信我,你并不孤独》by 邑晓

关于作者

李笑来,得到《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作者,自称比特币首富,曾经是新东方名师,做过销售、写书、开过公司,按说起初因靠做老师起家,最后实现财务自由,甚至大有名气的人,前有马云,如今有李笑来,准确的说李笑来受到许多网友和读者的厚爱已经有些年头了,是什么能让他最初从一名老师成为众多读者的良师益友呢?为什么当老师的人那么多而偏偏是他李笑来做到了呢?是什么能让他早早的就实现财务自由并且现在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习惯性跨界者呢?这不是侥幸!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26岁的那一年,突然有一天想明白了…..是什么让他在混沌中挣扎了20多年,而又是什么让他突然“开窍”了呢?不着急,这本书会告诉你答案。

 

关于本书

 

一看这书名,很多人都以为这是一本时间管理的书,其实不是,这本书是告诉我们如何运用心智的力量来辨析一些耳熟能详并经常被你忽略或误解的概念:

 

第一个概念: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什么是心智?如何开启心智?心智又有什么力量呢?

这本书里提到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心智”,什么是心智呢?我们所说的“心智”,对应的英文单词是“Mind”.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1、获得知识;2、应用知识;3、抽象推理。这样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绕口?那咱们来换个通俗点的说法:就是运用我们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来指导行为。这个思维能力当然包括很多:像我们平常说的感受、理解、判断、选择、记忆、想象、假设、推理等等。

一句话简单的概括就是:提高思考能力,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这时候有人就问了,你不是说要“运用心智,获得解放”吗?解放的前提是没有获得解放,难道还真有人把我给囚禁住了不成?可是我现在不是依然来去自如、活蹦乱跳的吗?

其实啊,这里说的解放,是解放你的思想,放宽你的思维模式,让你的大脑得到解放。

举个例子,在我们古代原始社会,人们都是以群居的形式生活,最初也不会钻木取火,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国家,什么制度,更别说什么是人工智能了…..这并不可怕,可是,如果他们永远就满足在最原始的状态,不想问题,不想办法,结果就是:即使到了今天人类也将永远停顿在了原始社会,更或许人类早已经不存在了。

再举个例子:小时候,我们都听过这样一个成语“井底之蛙”,当然你肯定也知道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没有见过更广阔的天空的青蛙以为天也不过就是井底那么大,但是,事实是什么呢?毫无边际的天空是存在的,不要以为小青蛙它不知道,没见过,没有边际的天空就不存在了。

我们要知道:很多人很多事,我们不知道,不等于别人不知道,更不等于它不存在;很多人很多事以前没有,现在没有,不代表以后也没有,关键在于你的心智有没有被禁锢起来。

 

也有人说:当你不评判你自己的时候,想象力就发生了。

所以,我们不要自己把自己的思想给禁锢了,只要我们不给自己的心智设限,就会获得解放。

现在我们弄清了“心智”的概念,也知道究竟该如何才能获得解放。有的人就会问了,既然心智这么重要,那心智开启的又起点是什么呢?换句话说“我怎么知道我的心智什么时候开启,什么时候没有开启呢?”

 

心智的起点其实就是我们开始意识到可以自律。说到自律这件事,它可是无处不在,哪哪都有它的影子,举个例子,冬天的早晨,你是不是为起床还是不起床纠结过?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反正我是有过。

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不是早就提前订好了计划要6:30分准时起床背单词的吗?不是计划要早起去图书馆占座位的吗?……这时候,我们通常就开始为自己找借口了,比如“反正记单词也不差这一时半会”、比如“天还没亮呢,再多睡会,明天再把今天的任务补回来”,再比如“别人都在呼呼大睡呢!我这么努力干嘛呀?”那么,结果呢,就是每天闹钟响的时候,你都在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话说,我们在爬出暖被窝和不爬出暖被窝这件事上还是真纠结挣扎过的,只不过在最后决胜时刻我们的惰性占了上风。

真正的自律是什么呢?就是在没有任何人的监督、强迫下,你自愿的,自发的,心甘情愿的去完成的事儿,当然,为了完成这件事,你也曾纠结过、挣扎过,你也曾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或者是时间、或者是睡眠、或者是你的食欲!

人们常说啊,到最后“我们遇到的最强大的敌人其实就是我们自己”,这句话一点不假,但是还是不够直白、准确。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其实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懒惰,是你无法控制的懒惰出卖了你,说到底心智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克服懒惰的过程。

你可能会说,这道理谁都知道啊,但是知道之后又怎么样呢?我们该怎么做呢?

懒惰,其实不是某个人所独有的个性,它是人共有的弱点,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克服之一弱点呢?这就说到我们今天要说的第二点:和时间做朋友。

 

第二个概念:关于时间管理的误区:时间真的可以管理吗?

关于时间管理(啊),我们其实一直都存在这样一个误区:我们都认为时间是可以管理的。我们也都有过这样的一种感觉“时间是越来越快”,为什么每个人尤其是成年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呢?为什么现在世面上关于时间管理的书籍大行其道?而我们却依然管理不好时间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任何事物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不然它就不会存在。究其原因在于现在的人们或多或少的存在“时间恐慌症”的情况,具体表现为:做这件事的时候,想着那件事没做好、总觉得时间紧任务重,到最后却啥也没做好,反而躲在一边刷微博。

 

由此,李笑来老师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我们不能管理时间,只能通过管理自己,进而与时间成为亲密好友。

 

因为不管你如何管理时间,他还是会流逝的,他不会快一点也不会慢一点,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而你往往觉得不公平的根本原因是:你无法管理好你自己。

 

那么把时间当做好朋友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

书中就说到把时间当做好朋友的最高境界:就是行为与时间合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合理从容的安排时间-事情,做到心里不慌的同时,事情完成的又快又好。

关于这件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花长时间的坚持,而且还要用对方法,那么用什么方法呢?

李笑来老师给出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并且经过他自己亲身体验的方法,而且这个方法我现在自己也正在使用,它就是:“事件-时间日志”,也就是每天把完成一件你认为重要的、或者有意义的事情所花费的时间记录下来,记住这里说的是“每天”。

这个“事件-时间日志”,与其他的一般日常的记录日志还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呢?其实它最大的不同是:它强调了时间。也就是说它记录下了重要的事情所花费的时间,而不是记流水账。

举个例子,比如说今天早上我看BBC英语新闻,时间大概是20分钟。之后又在得到上听了一本书大概是25分钟。我就会在一个专门的记录本上记下来,我啊,是这么记录的:2018年1月20日,星期五、晴、海南;早上读BBC英语新闻20分钟;早上听书 25分钟;当然你也可以把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的具体时间写下来。

当我记录了大概一个星期左右的时候,我发现,咦,原来我这个星期虽然偶尔也刷了朋友圈,追了几集电视剧,但是正事可是一点也不耽误。久而久之当你翻开你的“时间开销”明细的时候,你就不会有那种好像干了很多事,但是总觉得有事情没干完,没干好,而且还有种被时间追着跑的感觉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的调整、体会、直到最后将时间与自身融为一体,面对时间能够做到不慌、不忙、不乱。

而且这个时间-事件日志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它在提醒你啊,提醒你别偷懒,它不是让你一天到晚24小时不休息,不娱乐,它只是在提醒你,别忘了先做重要的事儿。

我们也可以让自己在轻松安逸的“打发时间”中没有罪恶感——只要这是规划好的“享受”,而不是无节制的随意挥霍时间。

它会让你玩的时候玩的开心,干活的时候更集中精力,更不会有那种因为觉得浪费时间了而产生的负罪感。况且啊,多年以后当你翻开来看,这也是一种回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说到时间,就要说到关于时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最节省时间的方法是什么?

答案很简单:学习。

我们现在大多人口中所说的学习多是指学生时代里,在教育体制里的“学习”,可以想象并且可以充分理解的是:无论经过怎样的改良,所有的教育体制,无一例外都无法做到完美。更进一步令人惊讶的是-它们最失败的地方在于,学生在学校了读了许多年数的最终结果竟然是“发誓再也不学习了”。事实上,可能还没有离开学校他们很早就开始拒绝学习了,而他们一旦离开学校,他们最终确实也是这么做的。

记得有个朋友跟我说过: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会使用工具,我觉得还不够完整,应该要再加上一条:学习能力。

学什么都是不会浪费的。当你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知道学什么的时候,不如先摆脱功利之心,正所谓“无心栽柳柳成荫”。

举个例子,我们知道李笑来老师曾经在新东方任教多年,还写过一本非常火的书《TOR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但是你不知道,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要统计在历届托福考试中曾经出现过的那些高频词汇,把他们全部搜索出来再排列,就统计这项工作就是一个大难题,因为你总不能一个一个的去数吧?幸好李笑来老师在十几年前上大学的时候有一天在泡图书馆,无意间就自学了BASIC编程语言,当时他显然并不知道它会给他带来无穷的好处,他肯定也不会预测到那一次的写书过程中他就正好需要,而他又正好会使用这项技能。正好需要的时候,正好我会,一切就是这么巧。

其实这不是巧合,有句话我们大家肯定都听说过“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们通常说的“巧合”、“幸运”、“机遇”肯定是有来历的,它们不是横空出世,而是每一分每一秒,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用时间,用耐心积累而成的。

可能出于同样的感受,李敖就曾经戏谑道“妓女不是靠性欲才接客,作家不应该靠灵感才写作”,这话虽有点糙,但是却也是这么个理,不要无畏地相信什么“突然闪现的灵感”的存在。灵感这东西就算存在,也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其实就是平时的学习和时间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它不是灵光乍现,只不过是我们常说的“量变到质变”的那一瞬间突然出现的奇迹。

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深信积累的力量,时间就是你的朋友,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依靠了两件事情--策略和坚持。

很多人拒绝学习,本质上来说,就是在拒绝成长、拒绝做人-因为几乎只有人类才能有机会“终身学习。”

其实(啊),人生原本可以有很多辈子的,只不过是大多数人拒绝学习,拒绝成长,放弃了而已。

这时候,我们中的很多人就不服气了,我学习了,但是怎么老是不见成果呢?

谈到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明白一个道理:任何事情都无法速成。在我们这个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快、快、快”的时代,做什么事情都想着立马就见到效果,但是却不去想办法去坚持去努力。举个例子,很多人想减肥,这时候,电视上就会有不用节食、不用运动,一个月甚至是半个月就能让你瘦多少斤的各种减肥产品供你挑选;再举个例子:很多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会面临是出去找工作还是考研继续深造的选择,选择考研的同学就会看到有无数的广告宣传告诉你用不了几个月可以让你考上名校;这些“速成班”你只要认真的想一想,这真的可能吗?如果这是真的,那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胖的人了,如果这是真的,人人都可以考上名校了,可结果呢?

我们经常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老是等不到好的结果出现,这时候一部分人就选择放弃了。为什么我们心心念念的目标总是实现不了呢?说到底就是效率低下,效率低下的根源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我们在回避困难。完成一件事最困难的地方其实就是最终决定这件事成败最最关键的地方,只要我们跨过了这个槛,解决了这个难题,成功是早晚的事,就怕你根本就在回避困难,没有去独立思考,继而想办法去解决,去花时间,去坚持,到最后却说,我努力过了,但是就是不成功。

我们中的很多人虽然在年龄上已经是成年人了,但是心理上却像个小孩子一样,天天幻想着,我想要这个,我想要那个,我想要车,想要房,想要挣很多钱,想要找个漂亮女朋友。想法是好的,但是在这些“想法”的背后,你有没有想过,为了实现目标,你自己先有什么?你有什么“成本”,人家还说了,就是上山当土匪也得准备一份入伙的见面礼让人家看到你的诚意不是?你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愿意去付出,去交换,这些想法最终也真的只能成为“幻想”了。

所以当你真的想要一样东西的时候,静下心来想一想,我到底有什么可以帮助我达成这个目标。当然这些资源可能是金钱,可能是时间,可能是人脉,可能是精力,可能是体力,也可能是知识。

下面我们来说说最后一点:

第三个概念: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成功和所谓的“成功学”的区别在哪?

现在很多人所定义的“成功”,归根结底其实只要四个字就可以概括-“高人一等”,即市井语言中所谓的“牛x”。如果不能做到比谁都牛,退而求其次也起码应该是比大部分人或者很多人更牛。

(唉!)这样我就成功了,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可以轻松想象那些把自己成功、幸福建立在与他人比较的结果上的人来说,幸福快乐永生永世也难以获得,就算偶尔产生了成功、幸福快乐的感觉,也必然是短暂的,因为总有人比你年轻貌美或者英俊潇洒、收入更高、权利更大、地位更尊贵、财富数量更庞大。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可能你以前也听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它。”

有些人看透了这一切,可是却选择了逃避。于是心里不平衡、不得志的“愤青”,大骂社会不公的人们到处发泄心中的极端和不满,而且这些人组成的阵容还不小。其实,这也只不过是心智力量太弱的表现而已。

幸运的是我们中的另外一些人也看透了这一切,他们与前者最大的区别是,他们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坦然地接受,并运用自己心智的力量去分辨哪些成功、幸福或者快乐是必须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之上的,而哪些是无须比较同样可以获得的。

生活无法彻底回避比较,但是,事实上太多事是不需要比较的,说到底这是一个由内而外,又由外而内自我探索的心路历程,成功、亦或幸福也不过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罢了。

 

况且一个人是永远也无法和他人比较的,每个人的出生不同、生长环境不同、起点不一样、社会经历不一样,所经历的阶段也不一样,有些阶段就是你无法轻松跨越的,这样的比较只会让你徒增烦恼,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只有和自己的过去比较才能获得真正成就感。

 

既然说到成功,那我们现在就来谈谈如何才能成功?

 

如果一个人要成功,他需要具备什么核心素质呢?

第一个是耐心。

耐心这个词你可能听过成千上百遍了,但是你真的知道什么是耐心吗?“耐心”就是指你甘心把时间投入到简单、枯燥但最终会意义非凡的重复中去。简单点说也就是时间投入。

而且耐心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它可以培养记忆力。

通常啊,懒得记笔记的人,通常都是聪明人。正因为他们聪明,觉得自己的记忆力不错,所以就没有必要记录,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有道理的。我们不要对自己记忆力太过有自信。

相信我,很少有人仅凭天生的能力就可以拥有“神奇”的记忆力。别忘了,“遗忘”是我们的自我保护功能,不信你试试能不能想起来上个月、去年、乃至10年前的一件让你悲伤的事?能一下子想起来吗?我试了一下,想了好一会也没想起来什么悲伤的事啊!我承认不是没这些当时让人难过的事情,只是时间太久早已经忘记了。

 

第二个是提前准备。

有人曾经就做过一个调查,询问人们最害怕的是什么。最害怕什么?那应该是死亡了,是病痛了吗?但出乎意料,人们最害怕的是当众演讲。害怕死亡的理由自然不必说,人们害怕当众演说,却未必一定知道害怕的原因-很简单,准备不足,所以害怕。

李笑来老师是演讲高手,但如果你知道他以前有“课前恐慌症”,肯定会觉得我是在开玩笑。事实上,不止他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也是,一到公众演讲的前几分钟,甚至前一晚各种症状开始并发,前一晚失眠,临到场的时候要么不停的往洗手间跑,要不不停的喝水,手心出汗,头皮发麻,后背还可能冒冷汗。

这样下来就会出现这样一个“恶性的死循环”,越是准备不充分越是害怕,越是害怕越不敢上台,突破刚刚提到的“恶性的死循环”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比别人早一些开始准备,早一点,再早一点。

俗话说“笨鸟先飞”,其实很多鸟之所以先飞不是因为笨,而是因为更聪明。

总结:

在这本书中李笑来老师给我们辨析了很多概念,从自我成长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开始说起,到如何管理自己的目标和行为,如何学习,思考和如何运用一步一步的把我们脑海中常见的一些错误概念进行了纠错。

从开启心智到获得解放,从如何战胜懒惰到记录“事件-时间日志”,从管理好自己就是最好的时间管理,从一点一滴的积累到万事皆可提前准备,我们最后精简的总结出来,李笑来老师的成功秘诀或者说每一个获想得成长人最后取得成功的秘诀,其实就是六个字:勤思考,勇行动。

有的朋友说“我看了这本书,感觉不错,至少我看他的书的时候,觉得自己的心智有所改变” 

看来我还得加一句话,马上就可以改变的心智,不是真的改变了。 

我觉得书很好,但别人的好不是你的好,你的心智要经过自己的艰苦努力才能转化,不是一本书那么容易。

 

没有经过挣扎的改变,不是真的改变。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