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怀孕到堕胎,一共四月三周两天
很久以前看过《四月三周两天》这部电影。
细节都被忘了,只记得这是一个女孩陪着室友去秘密堕胎的故事。
那时候被当成惊悚片看了。
某些片段太可怕,还是记得的:
女孩躺在床上,把命运交付给一个禽兽医生。
医生给她打针的时候,女孩的表情让观影者都觉得痛。
女孩把胎儿排出后,室友和她一起颤抖着接受这一切。
我以为不会有的镜头还是出现了。
女孩的室友把这个小小的,已经出初现人形的胎儿裹在毛巾里。
准备去扔掉。
女孩的室友心惊胆战地走了很久。
看得人好想让她快点把那个小人儿扔掉,可千万不要被抓起来。
但是又害怕她真的扔掉那一刻。
最近再看这部电影,感触颇深。
突然就想起了苏童《1934年的逃往》里的两段话,尽管年代、背景与遭遇都和这部电影不太一样:
那是我祖上亲人的第一批死亡。
他们一字排在大草铺上,五张小脸经霍乱病菌烧灼后变得漆黑如炭。他们的眼睛都如同昨日一样淡漠地睁着凝视母亲。蒋氏在我家祖屋里焚香一夜,袅袅升腾的香烟把五个死孩子熏出了古朴的清香。
生命本身就很令人震撼。
《四月三周两天》,这是2007年上映的罗马尼亚电影。
影片名字,正是女主之一的加比塔从怀孕到堕胎的总时长。
这是苏联解体前夕的1987年。
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罗马尼亚仍有明确的法律禁止堕胎。
女大学生加比塔意外怀孕,而又被男友抛弃。
怎么办呢?
只能堕胎了。
但也只能是秘密堕胎。
否则,她连同医生都会被抓起来。
加比塔的室友兼好友欧蒂莉娅决定帮她,和她共渡难关。
钱数目不少,但终于凑好了。
旅馆也好不容易找到了。
但那个医生刻薄又凶恶,嫌这嫌那,而且觉得钱太少了。
在旅馆房间里,他大声吼起来,还扬言要走。
两个女孩无奈得快哭了。
她们可穷了,房钱都付好了。
欧蒂莉娅只能顺着医生的意愿,跟他上床,好让加比塔的堕胎能顺利进行。
完事之后,欧蒂莉娅进了浴室,一遍又一遍地清洗身体。
在剧情上,这部电影并不讨喜。
不是爽片。
不魔幻也不狗血,没有令人惊呼绝妙的片段。
色调也冷冰冰的,而且全片下来没有任何配乐。
但它无论是摄影、表演,还是剧本,都无可挑剔。
影片以极现实主义的手法将这个故事娓娓道来。
无比写实,其实也更令人感觉到了故事的冰冷阴暗。
也可以这样说:
因为真实,所以更可怕。
场景都非常朴素。
无非都是那时候罗马尼亚女大学生的日常。
课余时间,走得最多的还是宿舍、澡堂、小卖部、走廊。
宿舍虽小,但非常生活化。
到处堆着书,枕头歪放着。
杯子,手提包,台灯,墙壁上挂着几张流行的装饰海报。
欧蒂莉娅和加比塔谈论的,不过都是眼下的生活琐碎。
澡堂热气腾腾,女生们结伴去洗漱。
开小卖部的小哥是熟人,喜欢跟欧蒂莉娅套近乎。
走廊昏暗得很。
相识的女生穿着休闲衣服,抱出两只小猫。
欧蒂莉娅说,她要帮买找一点奶粉给它们吃。
回到宿舍,欧蒂莉娅也是絮絮叨叨地跟加比塔说着话。
询问,回答,转告,嘱咐,倾诉……偶尔讲两句玩笑话。
不得不说,有时候专注看着别人聊天,会发现,其实很多话是重复又枯燥的。
看着这部电影,甚至很容易就会觉得他们话痨。
但这恰好也是台词的精妙之处。
非常平淡,丝毫不矫情。
啰啰嗦嗦,却并没有多余、矫揉造作的成分。
像极了大部分人普普通通的日常。
影片中,他们有太多太多的烦恼、无奈与窘迫了。
像是真实生活,一大堆麻烦事。
处理完这个,另一个还要处理。
有些还是勉勉强强能过关,局面不好看,自己心里也难堪。
比如说,欧蒂莉娅为了让加比塔秘密堕胎,要订旅馆。
但显然旅馆那边没有登记预订,房间也已经满了。
在这里,欧蒂莉娅的焦灼与无奈,被很好地表现出来了。
再看看这位接待员,因为这个女孩子看起来朴素又烦人,她的态度变得十分不好。
现实生活中,这两个角色到处都是。
一个强势一个弱势,强势的令人失望、心寒,弱势的终究是比较心酸。
终于找到了一家旅馆,顺利入住。
带来的医生是朋友介绍的,脾气很臭,看起来也一点都不靠谱。
请这样一个医生来堕胎,两个小姑娘不怕吗?
当然怕!
但是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
钱是好不容易凑够的,旅馆是好不容易订好的,胎儿也一天天长大。
不能再等了。
再回顾一下欧蒂莉娅终于订旅馆成功前,那个努力挤出来的笑。
一方面是为了讨好对方。
一方面是鼓励自己。
我们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她的害怕。
对旅馆预订失败的害怕。
对好友堕胎这件事本身的害怕。
以及对堕胎所产生的后果的害怕。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长镜头多而且绝妙。
冷静,压抑,却丝毫不粗糙、不刻意。
就拿欧蒂莉娅在男朋友家吃饭的那个场景来说。
一个长镜头里,人们表现着矛盾与欲望。
而欧蒂莉娅,冷静地坐在中间,心事重重,迅速形成对比。
这群演员的表演看起来一气呵成,自然且流畅,非常不容易。
也许,不管是男生女生,都应该看看这部片子。
或者说,每个成年人都应该看看这部片子。
都是少女意外怀孕,美国的《朱诺》拍成了喜剧,罗马尼亚的《四月三周两天》却黑暗又冰冷。
但它们都同样值得一看。
为了不抱憾。
也为了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