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之殇,从杜卡基斯到希拉里——《自由》随笔
六百二十五页,看哭了都。。。太长了。
不知道从哪个小公众号发现了这本书的推荐,随即就下到kindle里,上个月就顺手打开来看了一下。
书中讲了最近30年美国社会,中产阶级人群社会生活形态的变迁。大概涉及到三代人。
一代是从摇滚时代长大的,经历上世纪60-70年代理想主义暴动的青春的人的生活。他们生活成长在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愿意为了理想置换青春和生活,愿意去拥抱变革和创新,鼓励个人思想和发展的自由,执着于素质教育,遵从于最通俗的普世自由主义价值观,愿意为不同的种族和社群贡献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当然,他们也是愤世嫉俗的,但他们是那群外表凌冽,内心柔软的一批人。
然而,他们的下一代,成长在80-90年代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那些激烈动荡的生活体验,社会平静,价值观也渐渐聚焦在个人成长上来,呈现出极度的自我意识。这种渐趋分崩离析的价值观,导致自由主义作为一个整体信仰,渐渐趋向于混沌以至内涵模糊到南辕北辙。具体体现在,摇滚男创作意识的枯竭,环保男异想天开式的极致环保理念,女主常年无法找到自我而导致的,歇斯底里的生活体验。
由于无法找到真正能够团结或者号召人民的理论体系,自由主义中产阶级本身的存在基础越来越薄弱,到了最后,甚至只能通过依附保守主义权贵的力量才可以开展并推广自己的理念。
而在最后,跟保守主义彻底决裂后,最终发现自己只能跟当年被救助的对象一起,彻底的边缘化,成为被人民抛弃的怪胎。
而第三代,成长在新世纪00年代的新人,要么选择完全的拥抱保守主义权贵,彻底清洗掉自己身上自由主义的标签,要么选择完全脱离价值取向,钻去象牙塔寻找自己的精神怜悯。
总之,做为自由主义家庭,哪怕他们当年也是属于权贵之家,但是多年家庭教育延续下来的自由主义精神,在美国现实变迁的30多年后,已经被彻底抛弃了。那些追求普世价值,追求公正解放自由的精神已经只存在于当年的记忆中。也许他们不是那么认真的思考,不是那么的关心哲学,他人和别人,而知足于维护自己的当前利益,知足于交际自己的圈子,知足于维护权贵的保守主义的话,这个家族不至于衰败。就像肯尼迪当年安安心心的做总统,不去试图为了国家染指联邦储备委员会的话,也不会死去,肯尼迪家族也许就不会输给布什家族现今的地位。
但是,但是,我们仍然记得,林肯的伟大,肯尼迪的帅气,我们记得民主党人的勇气和贡献。这个世界还存在,无国界医生组织,绿色和平组织,大赦国际组织,这个世界曾经,也许永远都是由这些热爱哲学和思考的自由主义者的推动才得以前进的,世界也不仅仅是钱和钱,还需要信仰跟旗帜,还需要”we are the world”精神的指引。
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权贵与平民,战争永未终结。
另,今天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人民想念罗永浩》。
”别做锤子手机了,为了我们和这个操蛋的世界撕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