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 学到的远比期待的要多
传统一年已经差不多过去了。很多写手的私人年度十佳书单也整理出来,查探了一下大概,似乎都是文哲史。
新春伊始,想强推一本你们不能错过的非文哲史——《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大概可以和《如何阅读一本书》归到被翻译名埋没一类书籍当中。希望能在清汤寡水的假期抽出几日嚼一下。
马歇尔开头就指出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有些空洞,但不难理解,察言观色以后好好说人话。
观察
这个模块是我个人最喜欢的。因为我犯了很多以前从未意识到的错误。
比如混淆观察和评论。因为我常常会说“他踢球真烂。”这其实是我的个人感官评论,将观察评论区分开来,我也许被听众更期待说:“在过去的五场比赛中,他没进一个球。”不区分观察和评论,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比如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责任心满满的人,但几乎每天在通过说话回避责任。“你为什么打扫房间?”“因为我不得不做。”马歇尔指出“不得不”这种表达方式就是为了淡化个人责任。所以我们可以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
比如我潜意识里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他应该按照我安排去做,如果不,会收到惩罚。但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
感受
最简单的感受分成开心不开心,我们常常能体会感受,却不会表达。马歇尔之类的话着实戳中了我,我们只会用表情表达愤怒,而不会说:“我很不高兴!”
现在看来直接将感受一五一十地说出来似乎很蠢,我试了一下,其实直接说出来,之后交谈氛围会轻松很多,自己适当把握调整语言,就是一个很棒的应激策略。
我们还要明白一个是感受的根源。家长也许会和孩子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们快乐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看到父母痛苦,孩子可能会感到内疚,因此调整行为,然而这种调整不是出于对学习的热情,只是为了避免内疚。别人的行为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
需要
马歇尔说,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请求
首先,明确请求是什么样的格式,不是通过含糊不清的话和表情。清楚的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而且这种方式的请求还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当对方给予反馈时,表达我们的感激。如若没有,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以此类推。
表达结束之后,你需要的是了解他人的反应,关心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对方正在想什么,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最最容易被我们混淆的是请求和命令。一旦对方认为你是在强迫他,他就不太想满足我们的愿望。
倾听
要做到以上,需要学会倾听。他说用全身心倾听,这听起来很空泛。当有人遭遇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者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感受。可是,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体会别人的信息——为他们表达痛苦创造条件。
而通过倾听,我们将意识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通之处,这会使自我表达变得容易些。我们越是倾听他们语言背后的感受和需要,就越不怕与他们坦诚的沟通。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排版,和内容构造。从要素分析,到简单例子穿插,到小结,还有长而具体成章的例子,还有应用题一样的练习题和另一面的十分有礼貌的解析答案。
也许讲了这么多还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用“非暴力沟通”。举一个我臆想的例子吧。出于某种原因你在学习的教室一直开着窗子。别人可能会一直忍着,从无奈到愤怒最后直接吼出来,这就会造成隐式暴力。或许你可以尝试这么解决,“XX,你生气是希望我关上窗子么?”具体的语调需要自己控制。
“你生气”——观察;“生气”——感受;“关上窗子”——需要;“希望我关上窗子”——请求。(这个例子是我捏造的,若觉得我理解很有出入,欢迎留言)。
总之,希望别被题目欺骗,错过这样一本关于沟通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