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窦娥还冤的孔子,被人误解了几千年,是时候给他正名了!
孔子
孔子几千年来一直被看成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儒家学说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起着维护皇权的重要作用,后来新中国成立,对儒家学说进行强烈批判,认为儒家学说是封建社会的流毒,应该摒弃儒家学说,孔子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一些激进人士提出“打倒孔家庙、反孔反儒”的主张。
孔子真的是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吗?孔子真的跟儒家有关吗?孔子的思想是什么?两千多年过去了,是时候给孔子正名了。
孔子,姓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开创私学,因材施教,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了解各国情况,研读各国书籍,上半生主要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下半生是整修和修订《诗经》、《尚书》、《礼记》、《乐》、《春秋》。这五本书都不是孔子所著,是孔子在前人编写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修订,并不代表孔子认可这些书的思想。
孔子一生坚持“述而不著”的原则,他们只是对这些书籍的内容发表看法,供学生和后世人们学习和思考,他本人并不对这些书籍下定论,至于后世流传的《论语》,也是孔子的学生记录孔子生前言行,整理和编写了《论语》,《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和后人所著,并不代表孔子的思想。
孔子对诸子百家都有过研究,并且发表独到的见解,可以说是精通百家,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后世从事教育的人把孔子奉为先祖,这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孔子的主业是开私塾授课,职业是老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他可以说是春秋时期最有名老师之一。
周易
孔子虽然坚持“述而不著”的原则,自己没有写过书,但是也有例外,孔子曾写过一本书叫《十翼》,又叫《易传》,是一本专门解释《周易》的著作,孔子能打破自己的原则,专门写了一本关于《周易》的书,可见《周易》这本书在孔子心中的占有重要位置,那孔子为何打破原则,晚年痴迷于《周易》呢?
《周易》是周代王室奠基者周文王姬昌所著,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善于推演易理,结合理政经验,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将先天八卦进行系统性和条理性解释,创造发明了六十四卦,后写了一本书叫《周易》,用来指导周代政务和百姓生产。
《周易》一书博大精深,书中的核心思想就是“道”,“道”就是宇宙万物内在的发展规律,《周易》就是阐述宇宙万物内在发展规律的一本著作,正是周文王写的《周易》,确保了周朝存在800多年,比后世任何一个朝代存在的时间都要长。
孔子听说东周老子非常有学问和思想,专门前去东周拜老子为师,老子是周代王室书籍管理员,可谓是学识渊博,听完老子讲道后,回去对学生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乎?”
孔子把老子当成龙,龙是古代神的象征物,孔子把老子比作龙,由此可以想象孔子多么崇拜老子。
老子所著《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根据《周易》所著,一直流传到今天,如今世界上除了《圣经》,《道德经》是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书籍,《周易》及《道德经》所阐述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根,是华夏民族的信仰。
后世《论语》中多处可以见到关于孔子对道的论述,孔子对道的思想领悟非常深刻。
比如“朝闻道、夕可死矣!”意思是说:“如果能真正领悟道,就死而无憾了!”可见孔子一生都是在悟道。
《论语》这本记录孔子言行的书籍很多地方都有关于“道”的论述,具体例子不胜枚举。
道德经
综合以上所述,孔子一生就写了一本《易传》阐述“道”的论述,《论语》中的记录也反映了孔子对“道”的领悟,孔子又拜老子为师,向老子问道,可以说孔子是道家思想的继承人和发扬者,孔子被称为“孔圣人”,也是对他研究道家思想的认可。
“圣人”如同西方的“上帝”,《道德经》和《圣经》都是为了探寻宇宙真理,西方人信“耶稣”,中国人信“老孔”,这就是东西方文化不同的根源,西方人说中国人没信仰,他们是不懂中华文化,不知道中国人信仰的是“圣人”。
孔子的学生对《论语》断章取义,创立了儒家学说,然后儒家思想又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帝王维护统治的工具,这跟孔子没有任何关系,孔子生前从来也没有创立儒家学说,只是后人借助“孔圣人”的圣德推广学说罢了。
如今几千年过去了,孔子一直后世很多人误解,真的比窦娥还冤,如今是时候为“孔圣人”正名,他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是道家思想的继承者和发扬人。
上一篇
目录
已是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