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毛猫书房#《战略历程》早读30:明茨伯格如何评价学习学派?

2018-02-07 12:39:11 我叫陈庆红

我叫陈庆红 > 读书笔记

过去两天,明茨伯格先生讲的是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

简单回顾三种方式:

1、将学习看成是知识创造——企业通过知识转化,将个体脑海里的知识转化为整体的知识。

2、持续获得企业应对新挑战的能力。

3、混沌理论在组织中的运用——更多是一种意识上的改变,是计划学派的反动。

今天跟随先生看他如何评述学习学派?

学习讲究的是生搬硬套,而不是活学活用,活学活用可能就把原来的精华丢掉了。

对学习学派的评价

【原文】我们支持这个学派的观点是因为,该学派撼动了长期以来处于战略管理的理论界和实践界主流地位的“理性”思想······但是它也可能导致战略的瓦解。

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和定位学派都有过度设计的弊端,或者是长期视野缺失,或者是视角狭窄。所以我认可企业使命+年度目标+关键动作的战略组合,关键动作即抓大放小,一年就几个关键,其它的随机应变。

先生眼中学习学派的弊端主要是以下几点:

没有战略

【原文】战略核心方向会逐渐分散成为机动的战术策略。

【原文】企业零星地进行创新,积累了一堆技术和系统的大杂烩,最后大杂烩还不如这些技术和系统简单相加来得好。

光顾着学习,没有梳理。

组织不总是需要明确战略,但是很多企业为没有战略而苦恼,要不怎么会有战略咨询业存在?

历史的吊诡之处是回望过去,我们会看到因为过度设计战略在现实面前一败涂地,当然也会看到没有战略一抓瞎的窘境。

失去战略

【原文】由于新方法比较新或者比较有趣而偏离了有效的方法。

强调学习,追求新的玉米棒子,把可行的战略给放弃了。企业的挑战大概也就在这里,新的方法出现用还是不用,是个判断问题。

更可怕的是温水煮青蛙。不偏那么多,每次只偏一点点,到最后发现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原文】学习不应该是某种圣杯一样的事物。多数情况下,它应该是用来建立有用的方向感的方法,偶尔必要时,它也可以是改变方向感的方法······但是不断改变也是个问题。

不变可能是问题,不断改变也是个问题,改变到什么程度才不是问题,没有人有标准答案。中庸之道是个无法实现但要树立起来的目标。

战场上有预备队,我想很关键的一点是敌情总是可能有意外的情况,无论前期如何侦查,那都只是“知”,没有行动就没有学习,打了之后才知道真正的敌情,就是知行合一了。预备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留有的应对方式。

从这个角度来说,前面的战斗是来建立有用的方向感的,预备队是个决胜因素。当然,战场瞬息万变,交战中的部队与预备队是个不断转换的过程。

【原文】有效的管理指的是执行有效的战略同时保持学习。

变与不变,永远是判断问题,错了倒下咯。

错误的战略

书中一个奇葩的案例,之前在计划学派里面提到。【原文】一家汽车制造企业恍然大悟后发现:没有任何人做过决策就出现了一个新的汽车模型。

一步步的小决策小尝试,最后失控。

太多电影讨论这个母题了。比如西班牙电影《荒蛮故事》。

谨慎地学习

有些时间用来学习,有些时间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最怕担心发生不必要的学习。

【原文】它花费时间,有时会带来无止境的会议和数不清的电子邮件;它会往各种滑稽的方向发展;会开始不正确地使用资源······

所以不奇怪那么多组织偏执地追求最优战略。

学习学派的贡献和适应条件

本章的起点是探讨一些非企业型组织的战略决策,比如国会的议员手中都握有权力,都有各自的考量,战略形成在这样的组织就是一个集体过程。

还有一些情况不适用于预先设定的战略,比如环境不稳定,剧烈变动,像政治动乱过程,企业的愿景和战略计划没有基础。

此外复杂的问题难以使用标准的解决答案。

成熟企业遇到新状况,也必须学习。

学习学派让我们看到【原文】组织所期望去做的事情和它们实际上做的事情是非常不同的。

这是人类社会的玩笑。过分控制反而导致失控。

第7章结束,整整8天。

明天走到第8章  权力学派   战略形成是一个协商过程

我似乎看到了国会议事的场景。

明天见。

《#短毛猫书房#《战略历程》早读30:明茨伯格如何评价学习学派?》by 我叫陈庆红

战略历程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