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的寻根之旅:蒙古高原的生命回响
文| 一凡
又拖了整整两天,我才在下班后的晚间,读完了这本席慕容的散文精选集。
《前尘•昨夜•此刻》,仅从书名来看,显然她更侧重于对过去的回忆和追问。
这种回忆,不但有自身的生活阅历,还夹杂着对于血缘、亲情、族群的回溯。
甚至后者尤其是亮点,作者不断地出发、探寻,一次次地奔向广袤的蒙古高原。
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愫,牵动着她的神经,一旦上路,便一发而不可收拾。
掩卷而思,令我长久地回味,一定有什么东西,“逼迫”着她要勇于前行。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走遍千山万水,翻阅诸多书册,用脚步和思想共同丈量。
试图通过与华夏文明遗迹的深情对话,找出一点关于中国人精神文化内涵的线索。
他不惧辛劳,或是抚摸、攀登,或是遥望、凝思,历史在当下被重新打捞了起来。
一切是那么的美好
相较于余先生考察视野的广博,席慕容的追溯具有更强的目的性,她想要触碰的,是祖先千百年的生存脉络。
由于从小远离故土,当然用她的话讲,应该是原乡,许多年的时光里,她只能听外婆和父母的讲述。
然而条件一旦成熟,这位“漂泊”天涯的中年游子,一刻也不能推迟地飞向了故乡,仿佛失散已久的孩子扑到妈妈怀里。
1989年之后的日子,她怀揣着渴慕、敬畏之心,数度踏上了蒙古高原的土地,“贪婪”地呼吸着来自草原的空气。
一切是那么的美好,近乎没有什么隔膜,只要看到了悠闲的羊群,嗅到了青草的清香,梦与现实瞬间融为一体。
她开始逐一走访,父亲、母亲驻守过的地方,和健在的亲人见面、聊天、合影,与他们载歌载舞,共话春秋。
关注的范围越来越扩大,了解的视域越来越深入,她马不停蹄地奔波,只为弥补曾经无可避免的错失。
东至大兴安岭,西到天山山脉,北至贝加尔湖,南到阴山一带,几乎跑遍了传统游牧民族的基本疆域。
视线很近,距离很远,一腔深情,两代记忆,她全身心地投入,故乡的面貌不再虚无缥缈,而是日渐清晰。
终于,完全在心底扎下了根,她丝毫不满足于自己独享这份喜悦,她要竭力地去诉说,告诉人们真实的蒙古是什么样。
谈的最多是故乡
和父亲在莱茵河畔的漫步,谈的最多的是故乡,父亲的记忆,女儿的倾诉,自然地交汇,血脉紧紧相连。
和友人“秉烛夜话”、“纸短情长”般地通信,像是遇见过神的恩赐,曼德拉山岩画的震撼,穿越时空的旅行。
和众多蒙古人的组织频繁来往,共同为故乡的繁荣发展代言,她走进课堂、面对媒体,描绘着高原的无限风采。
故乡早已融为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尽情地相遇,她深沉地书写,乡情、亲情、友情,全都连在了一起。
席慕容特别擅长于在抒情时质问,常常是那种自问自答的告白,笔端流露的,尽是对故乡深深地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