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子下4
【原文】(12.7)
孟子曰:“君子不亮,恶乎执?”
【通译】
孟子说:“君子不能体谅,怎么能够执行呢?”
【学究】
有人把这句话翻译成:“君子不能有信用,怎么能够有操守呢?”,我依然按字面来翻译。原因在于,一个人在与人相处时都不能接纳、体谅对方,何来信用?一个人不能执行实践,何来操守?所以对古人的言语翻译不要一味高大上,孟子固然是一代圣贤,也清晰实践是最真实的,没有大多假大空的说法。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真的做到了彼此体谅和接纳,能始终欣赏对方,才会有长久的信用;做到了实实在在的执行,不一味追求自己的得失,才是真正的操守。
【原文】(12.8)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
公孙丑曰:“乐正于强乎?”
曰:“否。”
“有知虑乎?”
曰:“否。”
“多闻识乎?”
曰:“否。”
“然则奚为喜而不寐?”
曰:“其为人也好善。”
“好善足乎?”
曰:“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平?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也也,予既已知之矣。’也也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与谗诌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
【通译】
鲁国打算让乐正子治理国政。孟子说:“我听到这一消息,欢喜得睡不着觉。”
公孙丑问:“乐正子很有能力吗?”
孟子说:“不。”
公孙丑问:“有智慧有远见吗?”
孟子说:“不。”
公孙丑问:“见多识广吗?”
孟子说:“不。”
公孙丑问:“那您为什么高兴得睡不着觉呢?”
孟子回答说:“他为人喜欢听取善言。”
公孙丑问:“喜欢听取善言就够了吗?”
孟子说:“喜欢听取善言足以治理天下,何况治理鲁国呢?假如喜欢听取善言,四面八方的人从千里之外都会赶来把善言告诉他;假如不喜欢听取善言,那别人就会摹仿他说:‘呵呵,我都已经知道了!’呵呵的声音和脸色就会把别人拒绝于千里之外。士人在千里之外停止不来,那些进谗言的阿谈奉承之人就会来到。与那些进谗言的阿波奉承之人住在一起,要想治理好国家,办得到吗?”
【学究】
孟子以为,治理好国家不但要靠执政者个人的能力、智慧和学识,而更应当广泛听取和采纳别人的意见,集思广益。这样,就会吸引天下的有识之士前来一起治理国家;如果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那真正的有识之士就会被拒之于千里之外,而奸邪的馅媚之徒就会乘虚而入。从这一章来看,结合上一章,人不但要会听善言,也要甄别善言,做到了这一点,就明确孟子对于人的品德认同远远高于能力认同。而能品德上至真至善,能力也必定日趋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