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本书,让你哭到不能自已
有没有一本书,让你哭到不能自已?对于我,那本书就是《饥饿的女儿》,作者虹影。
她比张爱玲更深刻,比毕淑敏更悲悯,比池莉更直率,比龙应台更犀利,比琼瑶更深情……她是《饥饿的女儿》。
我是在几年前看的,一直都想为之写点什么,可是一直不知道怎么开始,以及该怎样写。当时书是在图书馆借的,连续看了三遍都舍不得拿去还。后来又在武汉的图书馆里看到了,拿起来,看着那熟悉的封面,一时心里又开始波涛汹涌。又看一遍,再哭一次。世界上还有这么震撼人心的文字?世界上还有这么惊世骇俗的爱?!
这本书是作者的自传,千真万确。作者在一次访谈中说,她这部作品,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情景都是真实的。于是我深深感叹:原来生活远比文学更传奇!这本书出版后曾轰动一时,但是作者的家乡重庆方面居然拒绝作者回乡签售——“因为她把家乡重庆写得太苦难太阴暗了”!
这的确是个发生在苦难中的故事。作者从小到大,都觉得父亲和母亲看自己的眼光和哥哥姐姐是不一样的,父亲是忧心忡忡的,母亲是恶狠狠的。直到十八岁那年,她才得知:自己是个私生女。
那是多么艰难的年代啊,母亲不同意家里包办的婚姻,就逃了出来,嫁给一个袍哥(类似土匪),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大姐。袍哥脾气暴,喝醉了就毒打母亲,母亲终于受不了了,在一个夜晚,抱着孩子就又逃跑了。她一直跑,一直跑,最后跑到长江边,给人家洗衣服,就这样认识了在船上工作的父亲。父亲是国民党抓壮丁时的逃兵,他是浙江人,因为是逃兵,他一生都没有再回过自己的家乡。母亲和父亲又生了四个孩子。生活是那样艰难。后来为了生计,父亲去了很远的地方工作,已经好几月没有回来,大家都猜测他怕是回不来了,因为父亲的眼睛渐渐变坏,又在船上工作,一不小心就有掉进江里的可能。在这期间,正闹饥慌,母亲和几个孩子的生活可想而知。
母亲去给人家挑沙,因为力气小,挑得少走得慢,被人欺侮,差点就被开除了,一个叫小孙的管账青年为她说了好话,还把她送回家。于是母亲跟小孙认识了。小孙多好啊,经常拿食物给母亲和孩子们吃,在那个年代,这就是救了这一家子人的命啊。母亲对他很是感激,于是渐渐熟络起来,产生了感情,怀上了孩子。这个孩子就是作者。
母亲后来说,她不想要这个孩子,于是故意挑重物,爬山路,想小产,可是这个孩子就是紧紧吸附在母亲的子宫里,怎么都掉不下来。为此她还和小孙去庙里抽签,说好若是下签就不要这个孩子。果然抽的是下签!可是他们又异口同声地说“抽签不算”,是两个人的心意,有违佛心。小孙坚持让母亲把孩子生下来。就这样,母亲的肚子渐渐大起来。可是有一天——父亲回来了!在打骂、争吵和种种痛苦中,母亲坚持生下了这个孩子。
这个孩子生下来才三斤多,瘦得皮包骨,浑身皱巴巴的。曾经多次被送人,无奈最终还是留在了这个家里。她从小就很老实,很懂事,但是不管去哪,总感觉别人看她的眼光是异样的。她排行老六,叫六六,在母亲的恶骂、父亲的叹息、兄姊的白眼、邻里的嘲讽、社会的挖苦中孤独长大。直到十八岁生日那天,母亲带她去见了生父,她才知道他就是那个经常跟踪自己的人。
他为了看这个女儿,多次在她上学、放学的路上远远地看她,这曾经使她多么恐惧。他就是生身父亲。
这个父亲因为和母亲的事曾闹得满城风雨,本来是个小干部,后被撤职去了一家小工厂工作。因为每个月要给六六寄生活费,他变得又穷又苦,城里的女子当然不会嫁他,他便去乡下当了上门女婿。
那是一个怎样苦难的年代?一家八口人挤在一个连阁楼才二十平米的屋子里。母亲一直在外面做零时工,靠着一根扁担两根绳子,干体力活挣钱养活这个家。四人抬的氧气瓶,过跳板时只能二人扛过去。她抢着做这事,有一次一脚踩滑掉进江里,还紧抱氧气瓶不放。被救上岸,第一句话就说“我还能抬”。父亲长年在船上做工,到后来视力却差到极点,一到黄昏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只能摸着给全家人做饭。大姐霸道,二姐、三哥、四姐冷漠,只有五哥对六六稍好。
六六说:父亲有千万个理由弄死她,可他没有。他甚至比母亲待她更好。母亲也有理由带着她去投奔爱情,可她也没有。是生父的帮助让这个家在最艰难的时候度过难关。是生父的川剧和口琴让母亲知道自己嘶哑的喉咙里还可以发出悦耳的声音,是生父的出现,给母亲带来了爱情。她想带着他们的孩子一起走,可是她舍不得自己的另外五个孩子,舍不得家里视力渐衰的父亲。在秋风瑟瑟的江边,在步履匆匆的人群中,母亲和生父,泪眼相望,无语凝噎,那么绝望。
母亲因为此事,在所有人面前抬不起头,包括在家里。她对那五个孩子,一味迁就纵容,甚至乞怜;对父亲,什么好吃的都让给他,老了眼睛看不见时甚至喂他吃饭;而对这个小女儿,从不宠爱,绝不纵容,有时恶狠狠的,有时却极为关心。
身世被揭穿后,十八岁的六六被哥哥姐姐姐夫们叫了出去,围住,他们说:“你吃我们家,穿我们家,吃的甚至是从我们嘴里硬拉出来的东西。现在你要走,我们不怕你走,你走也要把这些年的生活费,还有住房钱看病钱学杂费弄个清楚。现在能挣钱了,你却想跑?”哥哥姐姐们以为她要跟生父走,逼她做出选择。此时的六六,斩钉截铁地说:“我不离开家,你们想赶我走,我也不走。我只有这一个家。”问完了,他们安心了,一个个都走了。六六却一个人疯跑起来。她头昏脑胀。她只想跑,跑到一个谁也不知道的地方。
在身世之迷的背后,还有一个秘密:那就是六六同她的历史老师有过一段情。那也许称不上爱情吧,甚至连一夜情也称不上,因为她和他没有情,也没有爱,是一个饥饿的女儿在寻找生命中缺失的父亲。而这个历史老师,后来自杀了。原因不得而知。他自杀的事是六六听一个同学说的,那段日子,六六因自己的家事已好久没去学校了。我一直在猜测历史教师的死因,是不是和六六有关。
在经历了这些曲折、复杂的事情后,六六离家出走了。她本来就不属于这个家。她本来就该走的。她走了,一个人在外面游荡。多年后,她想去更远的地方,于是在出走前回了一次家。回家时,父亲眼睛已全瞎,他凭感觉知道是六六回来了,就笑了。母亲一如既往复杂的冷漠,开口便是:你还知道回来啊?这次回家,得知生父已去世。在泪光中她想起了隐秘的过住,想起了父母一生的劳累,想起了父亲的叹息和沉默,想起了发生在哥哥姐姐和自己身上那些饥饿的故事,想起了那陌生的多舛的生父,想起了为了救受伤的五哥在大雨滂沱中沿着长江下游疯跑着去找母亲的那个五岁的自己……
我被这本书深深震撼!我敢说在中国用每一人称写自己真实故事的,虹影是第一个——何况是以私自女的身份!她直面那些苦涩、阴暗、苦难的过往,把自己家中每一个人都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她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对每一个人的爱与恨、怒与怕、悔与怨都是赤祼裸的!我最为震撼的是这位在苦难中长大的私生女却没有被苦难压垮,而是直挺挺地站了起来,用惊世骇俗的眼光和勇气写下了这个故事。在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她笔下汩汩流流淌着的,却是一股股爱的暖流……
她比张爱玲更深刻,比毕淑敏更悲悯,比池莉更直率,比龙应台更犀利,比琼瑶更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