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凋谢的玫瑰(读书笔记)

2018-02-12 08:19:28 九月飞飞1979

九月飞飞1979 > 书评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教育家,帕夫雷士乡村中学的校长,早已过世了,他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的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送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到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个故事长久地激动着我,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的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幻想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

  5年前,我偶然想到,如果用这个故事的前半段出一道材料作文题,让学生续写,他们会想象出什么样的故事呢?

结果让我大失所望。几百个高中生,文章的中心内容都是写教育家如何教育小女孩不能损害公物,谢了教育家对儿童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甚至写了教育家对小女孩做出的处罚......那些不遗余力从道德高度教训4岁小女孩的种种设计,让我从心底厌恶。

这件事曾强烈地刺激了我,使我想到,传统的道德说教如此深入人心,让学生耳熟能详,在他们的文章中,似乎只有道德规则(虽然他们的内心未必会认为这有多重要)他们可以板着面孔说出一番大道理,他们缺乏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同情与怜悯之心---在他们的心中,似乎所有的花都已经凋谢了。

又是几年过去了,我认识到,与其叹息,不如把握想说的说出来。我再也不指望有梦,有美丽的幻想,在应试教育已经坐稳了江山的时候,我也不再指望有谁能给我惊喜,我想我只有更多地讲述这样的故事,让我们的孩子能具备美好的人性,能像一个人那样活着,心中有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

  读后感:哎,亲爱的王老师啊,您可是“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呀。何必呢?不仅校长,局长,教授们不喜欢您,连我们的民族的“未来们”也讨厌您,您何必自找不痛快呢?

  我看就算到了十年后的今天,现在的高中生也会坚定不移的“坚持原则”的。“路边的野花不要采’ 何况还是在学校花房的的花,那个敢去摘,“只可远观,不可亵玩”也!他们一定会说,这个小女孩太“任性”了。怎么能只顾自己的“私欲”去损坏“公物”呢?这个校长也太仁慈了,这个小女孩的妈妈的“家教”有问题啊~ 一定还有学生说,都什么年代了,再说“国情”不一样嘛!你想想当时的苏联的“教育”就是如此的“以人为本”嘛。这个苏校长也是太“虚伪”了,为了自己的“好名声”而已吧!再说这个学校的治安不行啊,怎么能随便让一个4岁的小女孩进来呢?她不上幼儿园吗?

  哎!人心叵测啊。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为流传啊,深入人心,王老师您就一点没有感受到吗?您可以安心了,我们的孩子们的人性一定会在心里牢记核心价值观的情况下,“美好”起来的。就是怕花园里的玫瑰不够摘啊!现在玫瑰可老值钱了,也许永不凋谢的玫瑰是不是纸做的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