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山峰(读书笔记)
程千帆教授辞世后,他的友人和弟子写了许多回忆文章,收在《程千帆先生纪念文集》中,读后感慨良多。近一段时间,舆论关注高校学术纯洁问题,多年来让人大伤脑筋的学术道德问题终于引起关注。当此之际,重读程千帆先生事迹,为学界有这样的表率而感到欣慰。
程千帆先生晚年执教南京大学,以十几年的时间,培养硕士9名(一说近20名)博士10名。这个数字,远不及一些普通院校“博导”的“实绩”,但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出现“程门弟子”这个公认说法,却是不争的事实。当年南大请程千帆带博士时,他有所顾虑而推辞,直至了解了海外博士的论文水平,才答应下来。我看到这里感到奇怪,现在教授们的胆量怎么都比程千帆要大?不少人从教基础课改而“导博”只需要两三年时间,为评上“博导”,许多先生奋不顾身,动足了学问之外的脑筋。有些“博导”仅凭一本书从讲师而副教授而教授而博导,有的则纯粹是“玩票”的。
无论在道德上还是学术上,程千帆先生律己甚严,对其弟子也严,对那种旨在拉关系的行为,他极度反感。他的弟子,因为作业书写潦草而被打了大红叉的有之,因为做人不认真被他当面训斥的有之。有件事很能说明他的师德。几位硕士生春节返校,给他带了点土特产,当今之世,这种事算不的什么。然而却引得他发怒,犯病住院。他对助手说,在读的学生,要拿学位,易于功利,不能让这种事发生在自己身边。据其弟子说,他曾认为高校博士生,硕士生悉数能通过答辩而获得学位是重大失误,认为那会导致不堪收拾的后果。在面试考生时,他曾严肃的问:你来拿这博士帽,问去是从政还是想做学问?如果你要从政,现在就可以回去了。
新近有位教授痛陈高校腐败现象,愤言“大学死了”有的院校,早已像名利场,不学无术之辈滥竽充数期间,学术空气污浊不堪,教授不“教”不“授”不研究,靠学生的努力混饭吃,有的则公开经商,做起了大买卖,而“学术腐败”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更有教授热衷于官场应酬,捞取各种称号与荣誉,名片罗列的头衔动辄一二十个,曾有报道批评南京某大学教授职称过滥,几位资深教授向校方提出,如果报纸说错了,应依法起诉,如果批评属实,应当向社会有个交代。---偏偏结果是传统的第三种“如果”;不支声。行政上放出话来:你们退休了,知道学校的难处吗?另有名校,竟然跑到外省某县级市办了硕士班,据说新近还要办“博士班”--只要付钱,博士帽对官场可以批发,新称“权学交易”。如今许多不学无术的小官僚一夜之间成了硕士,博士,这种践踏学术尊严的行径,竟然成了风气,成了尽人皆知的升官捷径,保官的护身符。
要求会计不作假账,商家不卖假货,做官的不爱钱,警察不耍态度.....时下似乎流行这些所谓的“底线”一个人仅凭坚持“底线”能否成为优秀人物,在这里不潢多论,我只想说,如果参照其他行业,拟大学的“底线”为“不卖文凭”教授的道德“底线”是“不剽窃”的话,那么高等教育何日才能货真价实?
评价程千帆教授,也许任何赞语都是多余的,他的一生所昭示的教育风范与学术尊严,如同一座永远的山峰。
读后感:我们的高校一言难尽,毕竟我已经走出来十几年了,而且即使身在其中也搞不懂其中的奥妙,只是后来才在报道中才晓得我们的教育的最高学府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特别是一个个的大学校长们纷纷落马(包括我的母校湖北大学)。而其中曾经也许现在还在流行,或者已经升级了的叫法“老板”。教授们都是老板们了!细细品味这个称呼,还是很有门道的!因为社会的商品化的进程,教育的产业化,犹如一夜的春风,春雨,把我们以前所崇拜和认为十分神圣的高等学府滋润的多么的肥沃啊!当然真正的知识分子是不会受其影响的,但是人非圣人,孰能无过,有这样的气候,有这样的土壤,就有怎样的果实啊!还是从概率上来讲,10%的教授学者们是品德高尚和学术精良的,10%的教授学者是滥竽充数,浑水摸鱼的。而还有80%是中庸一点的,那么这个时候的制度和政策的“鼓励”就早就了相当一批的“老板”们的出现的。特别是到了他们这个层次,名利需要双收才能体现你的价值的,不然面子何在啊,自古我们的知识分子是最爱面子的了。所以需要争取项目,争取学术成就,需要这样那样的名誉也不足为奇了,而我们的博士点据称已经是世界第一了,估计博士也是世界第一了,而其中授予一些官员也算什么呢,我们的教育本身就是学历教育,社会也是唯学历是尊。这个市场是我们教育的主要“市场”。也是搞活经济的一个方面!
所以有人说,对于我们的高知们,给予的条件太好,他就不会去“进取”了,太差,他们也会有意见,没有了动力。这就很难办了。不过现在的情况应该是有所好转了吧,很多事情开始透明起来,国家的反腐的力度空前强大,对高校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了,在加上很多海龟的竞争,也许会走上一种良性的发展的道路。而我们当前的竞争意识是空前的高涨,本来自古文人相轻,所以高校之间,高知之间也必然存在的不正当的恶性的”攀比“,说到底教育的问题时一环套一环的,而很多人单一的说是,体制、家庭,学校,社会,个人,政治,经济,历史等等都是有联系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感叹那一批有担当,有学识,有胸怀和气度的真正的知识大家的一个个的离去,也是我们民族的损失,在人口密集的当下,有些问题与道德习俗和群体效应也有一定的关系,比如你的道德水平太高了,或者你的水准太高了,那么一般来说是肯定不合群的,会被当成异类,就像人类在追求真理时而牺牲的那些勇士们。这个过程还是要有的,不然当弊端过重,搞不好会严重滞留我们的教育水准的提升。只是当前是个什么状况还不得而知,但是小道的消息一般还是不容乐观。
所以现在流行的一种说法是,顶层阶级的子女们是不玩应试教育的,他们可以选择更广阔的世界一流的学府,目光是最高处。而在苦苦挣扎的就是中产阶级,而只要有一线希望还是愿意把孩子送到国外去镀金,深造。而底层的最大的希望就只能寄托在这条路上,或者也不玩,干脆一心一意的闯荡江湖,但是这种社会的层次还是没有什么改变的。
个人观点,从宏观上讲,目前的教育也是无可奈何的境地。多半只能维系在这个水准了,教育的”大跃进“是不太可能的,总会要“牺牲”几代人。我们也只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操心太多也于事无补,毕竟我们这个时代主流还是好的。
当然从历史来看,任何时候的批评精神都是需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不然,也有倒退的担忧的。我们的高等学府承载着我们国家的未来的希望,当然意义非凡,太阳底下必然也有阴影,只是希望作为高知的责任和义务,基本的良心还是应该要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