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到底分几级

2018-02-18 08:19:08 美女多多

美女多多 > 读书笔记

《悲惨到底分几级》by 美女多多

我慵懒地坐在沙发上,深深地吸了一口烟又吐了出去,瞬间,屋子里烟雾袅袅……今天是大年初一,家里却安静得不像话,我一个人在读余华的《活着》。

早就知道这本书,听说读过的人满足感爆棚,感慨“原来幸福很简单”的同时,也为书中主人公“福贵”的悲惨人生唏嘘着……

福贵的出生背景大体如下:半没落的地主阶层。出生时,父亲已经败掉了一半家产,家里还剩有一百多亩土地。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当时这样的条件在当地也是富户。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福贵,从小恣意妄为。和他父亲一起出门时被他们家的佃农恭敬地叫着“老爷”、少爷。为了显示地位的尊贵,他去学堂时脚从不沾地,由家里的仆人“长根”背着上学、放学。课堂上,私塾先生让他背诵《千字文》,他说:“你听着,爹给你背一段。”

“这小子长大肯定是个二流子!”私塾先生气得预言道。

果不其然,长大了的他无恶不作,打骂亲生父亲;娶了富家女后还不忘去城里逛“窑子”。出城时还是讲究“脚不沾地”,这次换做妓女背着,满大街闲逛,路过媳妇娘家时,还不忘去羞辱岳父----那个家境殷实的米行老板。嫖娼和赌博像是亲兄弟,福贵“嫖”后继而疯狂地沉迷于赌博,借口是他要赢回他父亲年轻时输掉的一半家产。那时他媳妇已经为他育有一女,并又身怀六甲。

不作就会死。很快,他被算计了,不仅没赢回父亲的赌本,还输了另外一半家产,变成穷光蛋。豪宅、田地被赌友收入囊中,全家被迫住进茅草屋。很快父亲气恨交加,离世而去。受过他羞辱的岳父补刀,把即将临盆的闺女接了回去,家中只留下福贵、福贵娘和福贵女儿。

看到这,我想,福贵已经登上了悲惨级别的第一个台阶。

贫苦生活中看似有了一丝色彩。福贵媳妇贤惠,没有贪恋娘家的锦衣玉食,带着仅仅半岁儿子回来了。对于这个媳妇,福贵想:“是前世做狗吠叫了一辈子换来的。”

回家后,媳妇脱下绸衣,与福贵一起下田干活。家中维持生计的途径就是从骗光他家产的赌友那里租来了原本是自己家土地中的五亩。

不服气吗?但这就是游戏规则。

这时,福贵娘操劳过度一病不起。福贵在为她找郎中的路上,被国名党抓了壮丁,参战后经历了九死一生。后来国名党战败,福贵被共产党解救。回到家乡,茅草屋还在,但早已物是人非。老娘病死了,大女儿也在一次高烧中因无钱医治而变得聋哑。

这算不算悲惨的第二级呢?

一家团聚后,平静的苦日子又过了很多年。其实作者描写篇幅很长,我只是简明扼要地叙述:他们一家四口经历了土地改革、大炼钢铁、自然灾害的特殊年代。自始至终,全家人拼命干活也仅仅勉强糊口。终于,福贵媳妇一病不起,干不了重活。挣公分的年代,一个壮劳力的缺失,使原本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中间,还差点卖了女儿来换取供儿子上学的费用。

这还不够,命运继续捉弄他。

儿子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校长号召他们班集体给县长老婆献血。筛选了很多人,福贵儿子的血型正好合适。血量要求很大,孩子的血被急于讨好县长的医生抽干了,死在了医院里。白发人送黑发人……

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县长居然是福贵当国名党兵时的生死“战友”,儿子的死就是因为他老婆。这叫福贵如何恨得起来呢?

读到这里,我认为福贵的悲惨境遇快要登峰造极了。但是突然峰回路转。但当我暗暗为福贵庆幸时才发现,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给了他一个希望后,会用一个更大的绝望迎接他。

福贵的聋哑姑娘终于出嫁了,女婿是一个残疾人,看似破落的婚姻两情相悦。女婿对岳父岳母也很孝顺。福贵两口子本以为从此能过上幸福生活,可是女儿结婚不到两年,难产而死。撇下女婿和福贵的外孙。

女儿死后不久,福贵的媳妇,再也受不住命运的折磨,也撒手人寰。

几年后,女婿也死了,死得很凄惨。他是在工地干活时被从吊车上掉落的水泥板压死的。

福贵的世界里,仅剩他们凄苦的祖孙两人。

看到这,我想,根本不是命运在和福贵开玩笑,是作者在捉弄他笔下的主人公,用他的不幸来警醒世人珍惜眼下拥有的幸福。

果然,在他的设计下,福贵的外孙也死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用盐水豆撑死的,死时年仅五岁。

福贵凄苦的世界仅剩他一人。他买了头牛给它取名也叫福贵。每每他拉着牛去干活时总是说:“福贵啊,家珍,凤霞,有庆,二喜,苦根在和你一起干呢!”他哄骗着牛。让它以为不是自己在干活,周边有好多辛勤的牛也在陪着他受苦。他喊出的这些名字,其实都是他已经逝去的亲人。

书读完了,感觉有些沉重。我断定,福贵是恨着余华的吧。也许,福贵对“活着”并不满意。他被设计得家破人亡,为何本书结尾时不安排他追随着家人也去了呢?

放下书,我对自己的这个感觉有些怀疑。这本书获奖无数,作者的意图不可能只是让读者旁观福贵悲苦的一生,而让他们在大过年的喜庆气氛中徒增悲伤吧。

我拿起书,重新读了起来。这次速度很慢,字斟句酌。这次,心得体会好像有所不同。

我发现福贵始终在平静地叙述着他的故事,每一个在常人看来不能承受的打击,他没有一次表现得十分痛不欲生,他着重讲述的是家道败落后与亲人相处时的快乐。

比如他在描述媳妇时,他是这样说的:“家珍脱掉了旗袍,也和我一样穿上了粗布衣服,她整天累得喘不过气来,还总是笑盈盈的”。他提及女儿时说:“凤霞是个好孩子,我们从砖瓦房的房屋搬到茅草屋去住,她照样高高兴兴,吃起粗粮来也不往外吐”。看着作者描写母女俩的状态,分明是是在替她们高兴,为的是福贵浪子回头吧?

“有庆”,“苦根”,他们是福贵夭折的儿子和外孙。作者的笔下,福贵也大多是带着慈爱的眼神看他们童趣。

对于福贵聋哑女儿和残疾女婿,在他们结婚两年的时光中,余华不嫌麻烦地一再赘述:“他们笑嘻嘻的。”

作者在书中借福贵娘的嘴说的一句话:“人只要活得高兴,就不怕穷。”才是他的写书的本意吧。

这样理解了这部作品,我觉得福贵应该不恨作者余华。余华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福贵人生的不同时期陪伴他。福贵摒弃了一切悲苦,留在他记忆里的是活生生的“日子”。那些虚构的牛,他每天以家人名字呼唤着它们,陪伴着代表他自己的老牛“福贵”。其实,我想,这是他每天都在脑海里重温着与家人的温馨时光的一种方法吧,要真是这样,从某种意义上说,福贵是幸福的。

思绪转回,我审视着自己,衣食无忧,儿女绕膝却又经常无病呻吟。我为昨天写的文章《穷人没有幸福》而羞愧。

读了两遍才知道,福贵人生的开篇是悲惨的最高级别:生在福中不知福,没有灵魂;他的结局并不悲惨,他爱过,恨过,有血有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