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张学良口述历史》

2018-02-19 08:47:44 國學上官清晨

國學上官清晨 > 读书笔记

《跋《张学良口述历史》》by 國學上官清晨

我的事情是到三十六岁,以后就没有了,真是三十六岁(「西安事变」后一年),从二十一岁到三十六岁,这就是我的生命。

一说到「张学良」,几乎所有中国人第一时间条件反射的都是「西安事变」,作为此次事变的两大主角之一,于个人而言,张少帅可谓「自掘坟墓」,后半生因此而惨遭幽禁。于整个中国历史甚或世界历史而言,其行为不啻为改变历史进程的伟大转折点。

说到「西安事变」,我们可能都认为这是张学良出于「民族大义」而发动的。这种说法其实也没有错。张学良作为一个性情中人,据他自己说主要是蒋介石把他激怒了。他们的冲突集中在一点:蒋主张——安内攘外;张主张——攘外安内。

还有蒋先生几句话,现在他已经不在了,(否则)我不愿意说出来。他一句话把我激怒了,我真怒了,就因为学生运动时候,我不好意思再说他了,因为我真是气呀,他说用机关枪打,我说机关枪不去打日本人,怎么能打学生?我火了,我真火了,所以这句话把我激怒了。我这个人是这样子,你别看我太太跟我这么凶,她可是怕我发火,我要是发了火,我谁也不怕的,我发火会开枪打人的。我真怒了,所以我才会有西安事变。我怒了什么呢?我的意思是这么一句话:你这个老头子,我要教训教训你!

《跋《张学良口述历史》》by 國學上官清晨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享年101岁。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

1919年3月,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第一期炮兵科学习。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拥护南京中央政府。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东北军奉命不抵抗,沈阳一夜间失守。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12月25日,张学良送蒋介石离开西安,此后失去自由,开始长达几十年的幽禁生涯。

1946年底,转移至台湾。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2001年10月14日,卒于美国夏威夷。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跋《张学良口述历史》》by 國學上官清晨

口述历史:简言之,通过书面文字、录音、视频录影等手段对历史亲历者进行采访记录。以此为基础,再与传世文献做对比,以期无限接近历史真实的一种历史研究方式。

虽然「口述历史」可以称之为「原始第一手资料」,但其中也可能存在「误记」「腴词」「杜撰」甚至「歪曲」等不可捉摸情况。

「口述历史」的受访者,大都应该是「老年人」,「老年人」的记忆可能存在记错情况。

对于记录者或者作者来说,自身的历史知识、个人史观以及政治环境等外部因素都可能影响「口述历史」的辨别与真伪。

最后,口述者还受外界因素(主要是政治)的影响。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观看同一时代,不同口述者的口述史,难免有所出入。何况历史本来就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就算如今这个社交时代,与你交流过的人,又有几人对你说的是真话?更不必说本来就以「真假」为准则的政治、历史。

笔者不惮烦而写的这段小掌故,主旨只是在解释搞口述历史的困难。它不是像张学良这样的历史人物所想象的,「我讲你写」就成了。其实它的实际工作,比起一般的写作,更为艰苦。何也?因为一般史书的写作,只是根据各种史料,按图索骥,写其「书」而已矣。搞口述历史就要多一层工作了,它在一般史学的著述程序之外,还要加上当事人关键性的「口述」,而这种口述,往往是画龙点睛,与表面上的故事,甚至完全相反。——唐德刚《张学良自述的是是非非》

不过,历史大的方向是确定的,容易出错或歪曲的就是大事件背后的具体行为。

《跋《张学良口述历史》》by 國學上官清晨

平常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部分来自「街头巷尾」,比如《三国演义》。现今则是网络传播,比如明星的各种绯闻。可以说大部分如此。其中误传、抹黑存不存在?这种「野史」为什么如此受欢迎?两个字:好看。

世俗之性,好奇怪之语,说虚妄之文。何则?实事不能快意,而华虚惊耳动心也。是故才能之士,好谈论者,增益实事,为美盛之语;用笔墨者,造生空文,为虚妄之传。——王充《论衡·对作》

另一部分评价来自官方正史。官方正史显然具有一定阶级性,虽然我国史家「良史」的第一要义就是:秉笔直书。可是现当代能如此?

在这两种基础上,后世读者根据现今价值观以及个人好恶,臧否人物,不亦悲乎?更有甚者,往往执着于历史人物某个「污点」紧咬不放。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行文至此,个人认为月旦历史人物的标准应为:

不轻易下断语,后人可根据书面史实规范指导个人行为。

口述史的最大好处就是——有生命。口述者如平常老友谈话,如聚众讲故事,妙趣横生。从本书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性格分明、活灵活现的历史人物。

《跋《张学良口述历史》》by 國學上官清晨

《张学良口述历史》系缘于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史学家唐德刚博士,于1990年1月至5月间,在台北北投张学良寓所和亚都饭店先后录下的11盘录音带。录音带标注录音时间分别为:1990年1月25日、3月16日(2盘)、4月12日(2盘)、4月20日(2盘)、4月27日(凯悦饭店,2盘)、5月3日(亚都饭店,2盘)。

细读本书,余以为张学良是一个典型的「唯我主义」者,自己顺心为第一要义。自信(一些人看来就是自负),有主见,有分寸,有原则。崇尚自由,好女色。不畏生死,有大义,性情中人。有能力,喜京戏,好字画。

1.自信,有原则

我这个人睫毛长,比一般人长,你看到没,是不是特别长一点?我们东北有一句话,说眼睫毛长的人不认亲。……我们家的亲戚都说我不认亲。

他二伯父的儿子跟日本人勾结,被他给枪毙了;他母亲的妹妹,也就是他小姨,她的儿子来找他,想通过关系在军中谋个顾问。张学良则回答:你有什么理由能当顾问,有什么资格、有什么功劳可以当顾问呐?

有一次张学良跑去跟自己的父亲说,他想去讲武堂学习。张作霖大吃一惊,叫他不要去,去不了几天就出来,这不是给他丢人?张学良极度自信,坚持要去。他说:人能干的,我就能干了。假使你那些人,那些学生都干不了了,那我不是一样的,大家都干不了;要是都能干了,我就能干了。

张学良顺利进入讲武堂,没想到出乎众人意料,他不仅留下来了,而且成绩还不错。头一个月考了第一,第二个月又考了第一。瞬间名扬讲武堂,因他为大帅之子,难免存在走关系的可能。为平息众疑,武堂又单独举行一次考试,真金不怕火炼,四道题只有张学良一个人答全答对。没想到别人不仅背景强,成绩也好,真学霸一枚,名副其实。至此,张学良打响人生第一炮,引人瞩目,就这样与郭松龄结成朋友。

2.好女色,懂女人否?

张学良曾给自己下了一个考语:

平生无缺憾,唯一好女人。

张学良除了第一任妻子于凤至之外,更令痴男怨女羡慕的莫过于跟随张学良一生一世的赵一荻赵四小姐。「睹一荻之痴情,羡汉卿之艳福,读史者便知,若汉卿只是个酒色之徒而非性情中人,他哪能有这个美丽的下场?」

确实,通读全文,抛开固有成见,我们不得不说张学良是有魅力的。他能拥有如此众多的「女朋友」不是没有原因的。

号称「民国四大美男子」;权势滔天,北方霸主张大帅的首席长公子,即便后来归附蒋介石,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以及冥冥中独特的人格魅力与个人能力……

甚至墨索里尼的小姐也为他折腰……

我从来不追女人的,很少,没有。可以说一两个女人我追过,其他的我没追过。都是女人追我。女人要是沾上我,她就不离开了。我要是年青人,我就开课了,讲怎么管女人的事情啊。

除去某些政治交易,我们只能归结于:他可能更懂女人?

3.「唯我」主义

张学良「自我」色彩颇浓,自由自在,率性而为。

我一生常自诩,不怕死,不贪生,不屈服,不卖国。要讲起我的历史,那笑话多了。我跟吴佩孚在山海关作战的时候,你猜我跑到哪儿去了?我跑到秦皇岛去了。我在秦皇岛打网球,还洗了澡!
我本来是不想当军人的,我自己知道,我这个人是想干什么呢?你知道?我是想做一个自由职业者,画画呀、当医生呀什么的,随随便便,我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你知道,就连杨宇霆他也想操纵我,都想操纵我,(但)我这人不受操纵的,今天说一句话,就连蒋先生也想操纵我,我也是不受操纵的,我到今天我也不受操纵的。我有我自己的主意,我有我自己的见解。那我这人做事就这样,那时候我也不信基督教,我问心无愧,我就这么做,我不是为我自己。
现在想我自己做的那些事情,我年轻的时就是骄傲了。怎么骄傲?经过几次大事,郭松龄倒戈,郭松龄倒戈是个很难度过的事情;我父亲的死,是我最难度过的。这都是大事,内忧外患,我都给对付了,那我也度过了。后来跟中央的合作,这些事我都做了,我都度过了这些难关,因此,我自己得意得很。那时候蒋先生差不多等于把北方势力完全交给我了。我常常自个儿说,翻手作云,覆手作雨,差不多三分天下,不能说有其二,有其一了。北方都交给我了,管理那么些个省,我那时候才二十八九岁呀。

4.关于「内战」

我二十一岁就作战了,所以说对这内战我是恨透了,我打死了多少人呐。因为什么反对内战?我父亲后来不打仗是(因为)我,我在我父亲跟前痛哭流涕呀。我从河南回来,我到河南那叫什么阳那个地方,往陇海路那面去的火车站上,不是信阳,我们把车停在那儿。唉呀,我看见这样一个情景,我非常难过,眼泪都掉下来了。我看见一个老人趴在地上,饿得呀可怜极了,给他钱他都不要。我们把吃的馒头扔给他,馒头扔在地上,他就连土带什么抓着就吃呀。我就追问他,我说,你怎么这样?家里没人了吗?没有儿女么?他就说连年在这打仗,都给抓去当兵去了,拉走了,跑的跑、逃的逃,剩下我们这老的不能走,弄得没有饭吃呀。这是在河南,我这个人一着急就说不出来人名地名,那我当时就自个儿问我自个儿:谁做的孽?我们军人做的孽!回来我跟我父亲说,让我休息几天。他说你不要作战了,你休息两天吧。自个和自个打,今天跟你打,明天跟他打,明天又合,后天又打,打死了那么多人。我跟你说,我那时候作战心里难过得很,我父亲知道我。打死的都是相当的佼佼者,剩下的无能后辈,来请功受赏。这要真是有意义的战争还可以,这个战争干什么呢?

斯人已矣,问心无愧。

潮来潮去,沧海桑田。

笑看历史,评说由人。

把个花花公子和政治家、军事家,分开来做,则民国史上实在车载斗量,没啥稀奇;可是把这三种不同的行业,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体,如鱼得水,则学良之外,也就真的别无分店了。——唐德刚《论三位一体的张学良将军》

最喜欢书中一句话:

我现在常常说这么一句话,人就是一张纸蒙住脸,别把那张纸揭开,你要揭开了,那后幕就不定是怎么回事,你别揭开。人就是一张纸,你别揭穿,你要揭穿就那么回事。

不久前在知乎上回答了一个问题:你心中的最大邪念是什么?

揭穿别人的邪念:一扫别人就知道他(她)过去做过某事。

关于「民国四大美男」

一说:汪精卫、周恩来、梅兰芳、张学良。

回看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再如当今画家王俊英《新四大美女图》:宋祖英、陈数、范冰冰、柳岩。

不管以上排行榜权威与否,首先我们需要承认:

他们确实有底子:帅气,美丽。

扪心自问,美男美女真的只有「四」个吗?究其原因:

其他因素 > 颜值;甚至可以说外在因素赋予他们称号。

吴越之争→西施;出塞和亲→王昭君;董吕之争→貂蝉;安史之乱→杨玉环。

四大美人,几乎是「历史事件」赋予她们称号;以及历代骚人墨客留笔传颂;民间流传演义。没有这些,她们就只是一个终将迟暮美人而已。比如,与杨贵妃并称「环肥燕瘦」的赵飞燕,单以颜值来说,很可能不输杨贵妃。如果以当今审美标准来看,甚或盖过杨太真。以及「祸国殃民」的苏妲己,「男人杀手」夏姬,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陈圆圆……至于她们为什么没被入选,可能是好事者或排名者个人偏好所致。总之,美男美女不是仅根据外貌选择的。

至于现代人选择的美男美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根据「名气」来选的,他们都是同时代的「明星」,流量小生。

1.汪精卫:风度翩翩,又有才气,权势,「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侠气加持;

《跋《张学良口述历史》》by 國學上官清晨

2.周恩来:炯炯有神,又有才气,外交(权势),人品加持;

《跋《张学良口述历史》》by 國學上官清晨

3.梅兰芳:秀美古韵,又有才气,气节,人品加持;

《跋《张学良口述历史》》by 國學上官清晨

4.张学良:潇洒风流,又有家世,权势,传奇性的人生经历加持。

《跋《张学良口述历史》》by 國學上官清晨

所以,所谓「四大」选择标准,大致比重:

颜值(30%);名气(做的事:50%);偶然性(时代:20%)。

上一篇

目录

已是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