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吕思勉先生《中国史》有感
我们多数人并非文史专业出身,所接受的历史教育基本限于中学教科书,其最终留给我们的,似乎只有历史朝代表和一些英雄人物的传说,谈不上更多,如果有,可能就是意识形态了。事实上,这些教科书的主要目的正在于爱国主义教育,至于史实如何,倒尚在其次。
前几日读了吕思勉先生的《中国史》(此书是民国时期的大学历史教材),对比之下,颇有感触,觉得真应将其列为高中教材或必读书之列。为何?这就要说说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了。
对这个很装逼的问题,我自己其实没有太好的总结,只是恰好在吴军先生的得到专栏看到了不错的回答。吴军将其归纳为三点:
首先,是为了清楚我们自己所处的位置,并且看清楚未来的方向,以便在一个大规模的时间和空间内看待问题,掌握一种“客观公允、而且能够超出时代的”看问题的方法论;其次,学习历史是为了学会做研究;最后,学习历史可以了解今天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培养自己的包容性。
吕思勉的《中国史》很好地向我们展现了这些,其尤为令人印象深刻者是如下2点:
01 大历史的视角该书并不将重点着眼于碎片化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是试图去呈现更为底层、真实、多维的社会原貌,揭示历史变迁的根源与脉络。这种视角可以从“时间、空间、社会”三个大维度来解析。
从时间来看,虽主线上按历史时间讲述,却又并不受其约束,尤其对民族、赋税制度、法律演变、哲学思想等变迁,往往抽离朝代,凸显其历史发展概貌与规律。
从空间来看,其特别注重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与周边民族、国家的相互关系与重要影响,让我们始终站在一个更宏观、“国际化”的视角来看中国的历史。
从社会来看,其试图从政治、经济、军事、民生、法律、民族文化、地域特点、国际关系等多个角度来分析每个朝代之所以如此发展的社会根源,而并非如我们教科书中简单归结为政治和军事甚至帝王。
02 客观公允事实上,从尽可能多的维度来解读,这本身就是“客观”的关键途径。而吕先生又极为重视考据,几乎凡大小结论,皆经考证且以小字附原文在侧,其篇幅远超正文。读者既可由此知道作者任何结论之来源,又可证明或证伪。
对于经考证确实难有定论,或结论存疑的,作者均加以说明,并不误导,颇有风范。
对一些被当今社会“定论”的历史人物,也多维度考证,给予公允评价,比如岳飞的被夸大、秦桧的被误解等。当然,对经考证为可敬可佩人物的,作者也不吝表达敬意,比如班超、王安石……
如果能以该书(或类似)替代现有的中学教科书,或许会有一些助益,否则多数人都将不再接受相对系统的历史教育。其潜移默化的益处,至少有:
1、打破非黑即白的思维局限。现有的教科书和影视剧,往往将人物脸谱化,要么好、要么坏,非此即彼,其所影响的不仅仅是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这种思维习惯也会阻碍我们在更广阔的“黑白之间”寻找或许更真实的答案与可能性。
2、从更长的时间、更大的空间、更多的角度看待人和事物的发展,或许会得到更好的结论,做出更好的选择。
3、可以更平和地看待一些现象,一方面知道其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能尝试从多方面寻找证据去加以解释,而减少偏激与偏见。
4、多数人都在说的,未必就是事实;一直存在的,未必就是合理的。
书中的具体内容,估计读者很快会忘记,但文字之外的精神,却可以被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