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做朋友》精读二
克服我的拖延症
我的一些同学,也许你也曾经遇到过,他们在读书的时候总是天天眼不离书,笔不离手,屁股不离板凳,但是成绩却总是中等偏下甚至更糟。看到他们,你总会怀疑努力是不是真的有用,甚至在学习这件事上,天赋是否比努力重要的多。
拖延症
但是,请仔细回想一下你的那些同学,他们真的在努力吗?“用功”读书一上午的她真的记下了2个单词还是1个公式吗?
事实上,他们并不努力,只是做出了努力的样子而已。从表面上看,这是因为他们效率低下,但是请认真想一想,3个小时的时间,记下2个单词,这是效率的问题吗?不是,问题出在回避困难。这并不是一个武断的结论。
事实上,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总会遇到简单的和困难的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的区别其实很奇怪,对有的人来说,简单的部分意味着不需要思考,比如那位背单词的同学,她只是把单词表打开,一边读着音标,一边写着拼写;对另一些人来说,简单的部分是有趣的、不枯燥、不重复的,花费力气少而成效显著的,比如画画中的打底稿,设计中的画草图。
而困难的部分大家的理解都不相同,比如文案策划,一些人认为想出一个真正新奇的创意难如登天,还有一些人认为把别人二百字不到的点子细化、撰写、排版、校对成5万字的执行方案枯燥至极。
但是不管怎么样,除了有特殊的流程需求,理论上合理的安排是迅速做完简单的部分,把节省出的时间留给困难的部分。然而,我们往往会下意识回避困难,用大量时间处理简单的部分,至于困难的部分,干脆视而不见,暗地里希望困难自动消失。
这就是拖延症的由来
现在,我们已经明白了拖延症来自于我们面对困难时的恐惧,但“只要我们做事,就一定会遇到困难”。认清我们做事一定会存在困难的现实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解决方案:直面困难,马上行动。
既然困难不会凭空消失,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任务期限的临近,困难往往逐渐放大,会对我们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我们也就会更加焦虑。
你心里非常清楚,拖延没有任何作用,你的父母姐妹帮不了你,你的朋友闺蜜爱莫能助,你的同事在等着看你笑话,这件事只有靠你自己完成,而时间在拖延中悄然流逝……在这样的情况下,唯一的终极解决方案,只有“现在就开始”。我们的问题已经不是“到时候能不能做好”,而是“到时候能做多好就做多好,总好过什么都不做”。
所以,永远不要再问“什么时候开始合适”,因为答案只有一个:现在!
失败的计划
在我们打算有计划地做一件事之前,我们一定会先估算时间,进而安排工作的进展。但是,最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的计划总没按时进行。
这里我们常犯的错误,就是错误地估算任务所需的时间。
我最近离家工作,几个月才能回去一次,所以在周末总会希望自己做一顿饭,找上三五个和我一样的同事,疏解一下不能回家的压力。对于脑力劳动者来说,做饭其实是很好的放松方式,但是请同事一起来,总会有些不一样。要计算大家的饭量,准备好各种食材、辅料、调料、碗筷,还要计算烹饪的时间,毕竟让人家来,然后干等上两三个小时是一件尴尬的事情。
事实上,我尴尬过好几次,开始是没有计算好大蒜的用量,只能跑半个小时,到小超市买一些回来;一次是错误估算了麻辣虾入味的时间,结果开饭推迟了1个小时;还有一次,只做了几样“硬菜”,却没有时间准备主食,幸好小兄弟用两包吐司及时解围……
这还只是我做饭的境遇。事实上,换成任何事都是一样的道理:一旦开始,就会发现“意外”接踵而至,原本的准备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因为经过准备的就不再是问题,而真正遇到的问题往往是之前不曾想到的。
为什么人们总是错误地计算时间呢?因为在开始计划之前,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步骤:分辨任务的属性——它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熟悉的任务,每一个步骤该干什么,需要注意什么,哪一步花费时间最多,我们都大概了解,所以时间的估算往往比较准确。而陌生的任务,必然会在过程中遭遇各种“意外”,当然这其实是我们对这一项任务不够熟悉。
更好地估算时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自己,不想被动地“吃一堑长一智”,就从现在开始吧,记录我们的时间消耗。
你可以借助手札或者软件,不论是ONENOTE还是拓扑图,都随意。先回忆一下昨天做了什么,逐条记下来,每一条前面写上标号,后面记录花费的时间。有些不好意思说给别人听的,比如“10点30,想收拾一下房间,但还是打了几局王者荣耀,等于到午饭前没做什么,花费90分钟”,没关系,反正是写给自己看,如实记录下来。然后回忆一下前天在做什么,大前天在做什么,记录下来。
认真地回忆上个星期、上个月、上个季度、过去的这一年,逐条记录——是不是有些恍惚,没关系,我也一样。
现在,坚持一星期的时间,每天晚上回忆并记录当天做的事情。下一个星期,每天随时记录自己刚刚做完的事情花费了多少时间。记录下来,然后回头翻看,如果你觉得筋疲力尽或者心惊肉跳,相信我,你并不孤独——我也一样。
制定时间消耗预算。除了养成每天记录时间消耗的习惯,还要习惯每天制定时间预算。在开始一天的活动之前,对我来说,一般是前一天晚上,一边收拾屋子,一边思考今天有哪些工作没有完成,明天又要开始或者继续什么任务,最后,把这些事项一条一条记录下来,并估算每件事完成所需要的时间。
马上,第一个问题出现了:即使给我1天28个小时,1小时80分钟,我也没办法全部完成这些工作。所以,筛选与列表派上了用场:把所有的事情分成“重要”“一般”“不重要”三个优先级,然后排序,落实。
别忙,先试试看,用一个星期的时间,然后回过头看看你的成效:周一计划的文案,可能是周四通宵才勉强完成的;周三本来要记上50个单词,但是和同事K歌去了,而且喝了些酒,结果连当天的时间消耗也没记录;周五的时候突然出现的Case,让你又加班到凌晨,身心俱疲,所以周六和周日是在床上度过的。
别气馁,相信我,你并不孤独,我之所以了解这些,是因为我在和你过一样的生活。但是我们努力,总会有些改变,不是吗?比如说,克服拖延症,周一的文案就从周一开始着手吧;然后把一些工作提前,即使有突然的Case也不至于让你束手无策;K歌或者慢摇虽然让你愉快,但是伤钱、伤神,又伤胃,所以即使去,也不要忘乎所以,要记得回家的路。
什么才是好计划
首先,分清理想、梦想和计划的区别。
你计划明年上哈佛的MBA?
我计划周日先睡觉。“明年上哈佛的MBA”对有些人来说,只是梦想,因为他们只是口头说说,并没有哪怕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既没有托福成绩的底气,又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对他们来说,明年上哈佛或者明年上清华,或者明年当上CEO的可行性恐怕比明年彩票中大奖还低一些;对有些人来说,还只是个理想,他们有计划,而且有实施计划的决心,但是对自己的基础、对完成任务的难度没有清醒的认识,他们制定的计划,仅仅只是个计划,没有实施的可行性;对极少的一部分人来说,这是一个完整计划的目标,而且这个计划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因为他们既有物质与精神的足够扎实的基础,又有清晰明确的目标,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一个合理可行的计划,去实现这个目标。
理想可以远大,但计划最好从短期开始。比如:一周的工作和学习计划,落实起来比一年的计划要现实得多。
一个成功的计划,一般有三个要素:第一,一个明确的、可以实现的目标,比如:在周六之前,完成所有预定的工作,这样周日可以睡懒觉;第二,是支撑实现目标的过程是否清晰可行,我们必须把工作或者学习切分成一个一个切实可行的任务,就像玩游戏一样,一个一个任务地完成;第三,是完成计划的坚持,计划可以很完美,但是,按计划落实是最难的,我们必须坚持下去,每一天按计划落实,而不是差不多完成就好。就像0.99的365次方等于0.03一样,未完成的部分会累积,最终导致计划流产。
当然,制定计划,或者说实现远大理想是有一些技巧的,比如“要素列表”。单一的任务需要哪些要素,比如去超市的购物清单,这很重要,能为你节省不少时间。要素列表不需要太工整,但一定要触手可及,比如手机上的记事本,或者随身的手札,而且最终要有一个汇总表。你的计划,是由很多的单一任务累积起来的,每一个任务的列表最终将汇总成你计划的执行表。
再如“流程计划”,为每个单独的任务制定流程是一个必须养成的习惯。在梳理流程的过程中,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思考细节,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上一步的哪个地方会直接影响下一步能否继续进行,这是一个简单却关键的习惯,天长日久,你就会发现这样做,真的会越活越轻松。
“脑内预演”和“流程计划”很相像,不同的是,脑内预演是在进行流程推演时,脑补的一些意外的情况,以及对这些意外的处置方法。这其实也很重要,变化导致意外,但我们通过脑内预演,可以把遭遇意外而束手无策的风险降到最低。
当然最重要的是“自我验收”。很多人做事半途而废、不了了之的根本原因在于从未想过要给自己执行任务时的表现设计一个验收机制。
按照我们做事的进程,给每个步骤设计对应的验收,为了将验收机制落到实处,我们应该在做一件事前,先静下心来,拿出纸和笔,写下每一个预定的验收标准——标准不必过高。而在任务(或步骤)完成时,把这个标准拿出来对照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简单的方法还有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它会让我们注意更多的细节、进行更多的思考,并不由自主的更为专注。
3、学会学习
幸运或者不幸,因为老师口音太重,我大学有4门基础课程是完全自学的,而工作又与专业有一点距离,所以工作中的知识也是自学,进而养成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和习惯。
我认为,本科教育之本,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是说,在一个人本科毕业之后,应该有能力自学他所需要的任何知识。但是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即使在工作3到5年后,依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抱怨没有任何作用,现在我们的关键是要学会如何自学。
首先,是学会阅读和理解,其实阅读的能力不单单是识字,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识别文章来接收撰写者想要表达的信息。因此,这个信息是否可靠与有效就需要我们进行甄别——这显然要依赖我们的经验,也就是长期培养的甄别能力。
在阅读之后,就是理解,需要记住的,就要记忆,这可能要大量反复的复习;不需要记住又有用的,比如最简单的电话区号,就需要文字存档,并且要想办法保证需要的时候能够找到;新的信息与原来的知识如果类似又不完全相同,必须仔细分别,尤其是新的条令法规与旧版的异同——这涉及到我们工作的办事流程,至少涉及到社保和纳税。
第二个关键是学会检索。网上曾经流行两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百度知”和“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维基”。很多时候,我们在去哪吃饭的问题上求助于互联网,但面对工作或学习的知识难点,却无从下手。这时候请及时使用网络,它虽然不是百分百靠谱,却总比手足无措好的多。
第三是学会写作。这里不是请大家都化身为网络写手,只是学习写作能力中最基本的一种:写出简洁、有效、朴实、准确、具体的说明性和说理性文章的能力——其实很多网络写手恰恰并不具备这种能力。
不求辞藻华丽,情节动人,只求把事情写清楚,让一个不是你专业的人能够看懂。这其实至关重要:只有想明白才能写明白!当你能够写明白,那么你就已经学明白了,你的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也就合格了。
第四是学以致用。并不是必须要用到才去学习,因为那根本来不及,但是我们学过的知识,必须及时使用,哪怕是主观的练习。比如我在自学颜色的时候,走在路上,总是不自觉地逐一点评店铺招牌的颜色搭配,是突兀还是和谐,能否在突出自己的同时不至于让人感到别扭。其实小时候,刚识字时就是这样,路上遇到的字,总会看一看认识几个,并向大人炫耀。总之,将知识与日常结合,尝试反复运用,才能真正记住。
拖延症只是导致我们效率低下的表面原因,它的实质来自于我们面对困难时的恐惧。
但是“只要我们做事,就一定会遇到困难”是一个让人从感情上难以接受,从理智上必须接受的事实。所以,我们克服拖延症的唯一办法只有:直面困难,马上行动。
行动需要计划,不能盲目,科学的计划需要我们更好地估算时间,制定时间消耗预算。计划的科学性是完成计划的重要前提,一个成功的计划,一般有三个要素:第一,一个明确的、可以实现的目标;第二,是支撑实现目标的过程是否清晰可行;第三,是完成计划的坚持。
有计划的学习和工作,是提高效率的根本,而我们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我们的计划执行率。
自学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学会阅读和理解、检索、写作,并注意学以致用,将知识与日常结合,尝试反复运用,是不断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
我们经常会制定各种学习和工作计划,却总是不能很好的执行,通过这次的学习,我们在再次制定工作计划的时候,要注意哪些影响计划顺利执行的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