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的困境 读史有感

2018-02-21 16:58:59 独孤草

独孤草 > 书评

《理解的困境 读史有感》by 独孤草

前些日子终于将资治通鉴魏晋南北朝部分看完了,回头看,在上班路上,于休息在家的断断续续两年多时间里,仿佛翻过的300年乱世般支零破碎。有临近毕业时的慌乱,有工作伊始时的措乱,也有此时此刻的茫然凌乱。

曾看过网上某学者说,开始读史,不是因为兴趣不是因为有用,纯粹只是无事可干,无人可谈。当时这句话触动了我,使我意识到我看书的初衷纯粹是无聊。

那时的我,与人、与事、与物的观念发生了天旋地转的迷茫,明明昨天还是温情脉脉的两人,在第二天竟会有恍若隔世的陌生感,我翻着司马老公的喋喋不休,渐渐的得到了安宁。看吧,书上的英雄上一页还是横槊赋诗,意气风发,下一页已成为历史的齑粉,这一刻的我堪比磕完药后一般舒心。

那时我明白了,若要理解一人,单凭说的话,做的事很难得到公允的判断。说的话可以编造,做的事可以掩饰,经过人大脑处理后的一切动作所预示的并不是人真实的样子,人的所作所为向来是在动机的驱动下完成的,动机才能揭露人真正的目的。

当看着刘裕北伐,想象着自己若是刘裕,在刘穆之暴毙时是选择继续北进还是回京称帝。当我看到执意汉化的孝文帝不顾大臣反对,一意迁都洛阳,望着匍匐于前的大老元臣,是否会改变自己的初衷。选择回京的刘裕得了皇位失了中原,成功迁都的孝文帝在死后不满20年,汉化失败,北魏发生的六镇起义。后人读书往往以结果推测原因,刘裕的短时造成了南北分裂的继续,孝文帝的激进改革激起了军人的叛乱,等等不一而足。对于身处那一时代的人来说,自己的选择是超越不了时代的,刘裕要稳固政权,孝文帝需要延续在中原的鲜卑政权,他们的选择自然是取决于自身的目的,如此才能理解他们的做法。

现代人的眼光,弑父杀兄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可在历史上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若要已现代人年的标准,难道这些史书留名的强人们都是神经病不成。这里,杨坚废太子的事件当是典型了。

杨坚灭陈统一中国后,在稳定政权开拓疆土后,需要考虑自己继承人杨勇的问题了。

“勇性宽厚,率意任情,无矫饰之行,上性节俭,勇尝文饰蜀铠。上见而不悦。”

杨勇宽厚有余,却拥有官二代好奢的通病,当然对于杨坚来说,这并不足以成为废太子的理由。

“后遇冬至,百官捷诣勇,勇张乐受贺。”

杨坚看着官员们与东宫冷落自己,自身是肯定非常不安的,史书只以“百官”来称呼太子党,省略了许多的细节。这细节,就轮到我们独孤皇后登场了。

“勇多内宠,昭训云氏尤幸。其妃元氏无疾,遇心疾,二日而死,独孤后意有佗故,责望勇。后弥不平,颇遣人伺察,求勇过恶。”

杨勇有很多老婆,最喜的是云昭训,害死了元氏,那元氏死了,独孤为什么那么生气呢?那么有请杨广同志。

“晋王广知之,弥自矫饰,唯与萧妃居处,后庭有子皆不育,后由是称广贤。”

“晋王广美姿仪,性敏慧,沉深严重;好学,善属文;敬接朝士,礼极卑屈;由是声名籍甚,冠于诸王。”

嗅觉灵敏的杨广闻到了父母对杨勇渐渐的不满,非常猥琐的装起了孙子,终于在一个合适的机会下露出了獠牙。

“广为扬州总管,入朝,将还镇,入宫辞后,伏地流涕,后亦泫然泣下。广曰:“臣性识愚下,常守平生昆弟之意,不知何罪失爱东宫,恒蓄成怒,欲加屠陷。每恐谗谮生于投杼,鸩毒遇于杯勺,是用勤忧积念,惧履危亡。”后忿然曰:“睍地伐渐不可耐,我为之娶元氏女,竟不以夫妇礼待之。专宠阿云,使有如许豚犬。前新妇遇毒而夭,我亦不能穷治,何故复于汝发如此意!我在尚尔,我死后,当鱼肉汝乎!每思东宫竟无正嫡,至尊千秋万岁之后,遣汝等兄弟向阿云儿前再拜问讯,此是几许苦痛邪!”广又拜,呜咽不能止,后亦悲不自胜。自是后决意欲废勇立广矣。”

原来这元氏女是皇后的人,在这一切事情之前,独孤后就已经开始注重监视太子的举动,元氏是她借娶妻的借口派过去监视的耳目,为什么独孤皇后那么忌惮呢?这就需要了解独孤皇后的家事了。

独孤皇后名叫独孤加罗,父亲独孤信是鲜卑人,跟随宇文泰建立北周,八柱国之一。宇文泰死后,功勋贵族为了稳定朝局拥立宇文觉正式篡位登基。初登大位的年轻皇帝,蠢蠢欲动的功勋权贵,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作为顾命大臣,受到了赵贵等人的不屑,并且某作乱。宇文护先发制人杀了赵贵,免了独孤信的冠,不多久,独孤信为了保全家室自杀。

“周晋公护以赵景王独孤信名重,不欲显诛,乙酉,逼令自杀。”

父亲死于权利斗争,造就了独孤后异常敏感的政治觉悟,一旦杨坚死去,主少国疑权利交割时期,自己的位置是异常危险的,就算是自己的儿子,也抵不住枕边人的耳语,元氏的死暴露了杨勇绝不受太后的控制,想到与人和善的父亲惨死的无奈,为何不扶持一个“乖巧听话”的儿子为太子呢,至少自己会处于一个主动的位置。

相对于独孤皇后女性式护犊的心态,杨坚考虑的出发点更多的是对自己得国不正的忌惮、子孙的安全和帝国的延续。要知道,杨坚的篡位是异常血腥的。

“ 虞庆则劝隋主尽灭宇文氏,高颎、杨惠亦依违从之。李德林固争,以为不可。隋主作色曰:“君书生,不足与议此!”于是周太祖孙谯公乾恽、冀公绚,闵帝子纪公湜,明帝子酆公贞、宋公实,高祖子汉公赞、秦公贽、曹公允、道公充、蔡公兑、荆公元,宣帝子莱公衍、郢公术皆死。 ”

西晋自从五胡乱后之后,中原流血将近300年,结束这一局面的,就是隋文帝杨坚。在这之前,我们先回到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北魏末年。此时的北魏经过汉化改革,国内政治势力分为两个派系。一个是在中原的汉人士大夫与鲜卑贵族为一体的南方集团,还有一部分是当年不愿跟随孝文帝迁都的北方军事贵族,由于南北贵族随着时间的发展,利益分配越发不均,北方军人的怨气日益膨胀,镇守北方的留个军事重镇叛乱了。经过一番混战后,出自怀朔镇的高欢和武川镇的宇文泰将北魏分裂成东西二魏。杨坚的父亲杨忠,早年就是跟随宇文泰南征北战,杨忠死后,杨坚继承爵位,号随公,同时自己的女儿是孝静帝的皇后,杨坚亦是国丈。靠着自己外戚的身份,勾结内外大臣修改诏书,成为北周丞相总揽大权,一步一步走上巅峰。生前不把后事料理妥当,死后那是亡国灭种的。

就这样,杨勇被废,杨广当上了太子,也就是之后的隋炀帝。没过多久杨勇被杀。

回头看,看似血腥而无人道皇室斗争,对于身处那一时代那一位置的人,是理所当然合情合理的,拨开表象才能看清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