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在信息泛滥的网络时代,尼古拉斯.卡尔的《浅薄》无疑是一剂清醒剂。在众多影响人类思维模式的工具中,互联网是最新出现的一种。
互联网的出现,既是时代的进步,也在同时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1.
首先,我们得承认,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大脑功能:
研究表明,由于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我们的某些认知技能得到了加强,通常涉及手眼协调、反射反应、视觉信号处理等低层次的或者原始的大脑。
使用网上搜索和网页浏览功能,跟某些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关的大脑功能也会得到加强,特别是在一堆杂乱的数据当中进行模式识别所涉及的大脑功能。
网页上是否具有有价值的信息,经验丰富的网民只要几秒钟就能做出判断。网络用户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阅读,而是一目十行。阅读习惯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在网络时代,略读能力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精读能力,它能够帮助网民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在能够快速获得信息的情况下,我们更喜欢简短、支离破碎而又令人愉快的内容。
公众号各种受欢迎的文章,大都简短、肤浅、故事性强,很好地适应了网络时代的特点。
碎片式阅读是网络时代的特点,本身没有问题,但如果变成了主导式阅读模式,就令人堪忧了。
接下来,让我们再来看看互联网是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2.
据预测,今后深度阅读会越来越少,有可能变成规模越来越小的少数知识精英群体的专属活动。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纸质书或许正走在被淘汰的路上。不过,这将是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
清净的环境,充裕的时间,这些都是“深度阅读”赖以进行的条件,已经很难具备了。
作为一个从小到大,手不释卷的爱书人,我再也没有勇气去阅读那些厚厚的文学经典比如《战争与和平》、《乱世佳人》等等,它们实在是太长了,也远离了这个时代。
深度阅读让我们得以过滤掉那些分散精力的刺激,保证大脑额叶安静地发挥解决问题的功能——深度思考。相对于整天上网的人,博览群书的读者拥有一个更平和的头脑。
3.
实验证明,经验丰富的网民通过大量使用互联网,建立起了不同的神经通路。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信息盛宴的同时,也把我们带回了精力分散的天然状态。
网上阅读时,我们往往会开启多个窗口,在各种链接中跳来跳去,多任务增加了我们的“切换成本”,每次转移注意力,我们的大脑都得进行自我调适,增加了大脑资源的消耗。多媒体加剧了认知疲劳,削弱了我们的学习能力。
一项实验结果表明,纸质图书的读者领会更多,超链接妨碍了学习。
基于这个考虑,我很少用手机和电脑阅读,坚持用Kindle或读纸质书。但即使是完全没有干扰的Kindle,我感觉自己也不会像读纸质书一样,有系统地、一行一行地阅读,手指滑动翻页的速度比纸质书快了不少。
这倒不一定是坏事,读消遣性质的小说,反而更节约时间。但对于专业性强,比较烧脑的书,还是纸质书让我更容易进入状态。
快速,就是用户阅读网上内容的方式。就是几秒钟的时间,他们的目光会以令人震惊的速度往下移动,这种阅读模式与你在学校里学会的那种方式截然不同。
朱自清的经典《背影》、《荷塘月色》,今天放在网上,估计已经没有太多人愿意点击。
人们阅读长篇文献以及内容平实的文章的耐心在减少,总想着快点跳到文章的末尾。这种阅读的特点是,“快速浏览和扫描、只看关键词”。
4.
信息时代的魅力是允许我们知道的更少,互联网成为了我们的“体外大脑”,搜索引擎一点,就可以轻易在网上找到这些信息。它为个人记忆提供了一个有效甚至更好的替代品。
但是,在我们存储新的长期记忆内容时,并不会抑制我们的脑力,相反还会提高脑力。记忆增加和智力正相关。当我们利用网络完全替代个人记忆,从而绕过巩固记忆的内部过程时,我们就会面临掏空大脑宝藏的风险。
必要的记忆还是需要的,背诵过大量名篇的作者更能够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语文如此,外语也不例外。我高中班上的英语学霸,就是靠大量背诵来培养语感的。
5
我们的大脑具有可塑性,上网越多,大脑越能适应精力分散的状态,能够非常高效地处理信息,可是注意力却无法持久。即使不上网的时候,我们也难以集中精力的原因就在此。
专注能力的丧失是互联网带来的最大弊端。
事实上,作者在写《浅薄》这本书的时候,也多次受到了网上信息的干扰。于是,他搬到了山区,没有手机,关闭了网络,一开始,作者非常不习惯,时不时偷偷去上网。
不过,随着上网渴望的逐渐消失,他发现自己能够专心致志地每天码字几个小时了,能够更加心平气和地掌控自己的思维了。
乔布斯生前有三个年幼的孩子,有一天,纽约时报的记者Nick Bilto问他:“你的孩子们一定很喜欢IPAD吧?”
乔布斯回答:“他们没有用过,我们不允许孩子们在家里使用智能产品。”
IPAD之父居然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用IPAD,他们深知这些东西给孩子们带来的毒害。
6.
大脑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既能快速、准确找到并解析各种信息,又能自由自在地沉思冥想。既要有上网的时间,也要有走进大自然以及和人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状态中保持平衡的能力才能适应这个时代。
作为一名外贸人,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网络工具和国外客户联系,从MSN到Skype,What'sApp,甚至老外也用上了Wechat(微信),可是网络工具的便利仍然替代不了Face to face。
对于重要的客户,我们仍然会不远万里去国外拜访客户,或是客户到上海或广州参展时,飞过去,见上一面,喝喝咖啡,一起吃饭,增进感情。
网络的发达让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但是人性却越来越渴望面对面。只有面对面的时候,人们才能直观地感受到对方的情绪,从而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和满足人的情感需要。
总之,我们塑造了互联网这个工具,然后这个工具反过来塑造了我们。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