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非洲冈比亚的信仰的力量--由《Roots》论信仰及爱情信仰

2018-02-23 17:00:03 都悦

都悦 > 欧美剧

《来自非洲冈比亚的信仰的力量--由《Roots》论信仰及爱情信仰》by 都悦

“Youmust hear your name first. You are Kunta Kinte, son of Omoro and Binta Kinte. Grandsonof Kairaba Kunta Kinte and Yaisa. You must always honor your ancestors, theones who love you and watch over you. Your name is your spirit. Your name isyour shield. Allahu Akbar! Behold Kunta Kinte, the only thing that is greaterthan you.”

  ---美剧《Roots》

(翻译:你要第一个知晓你的名字,你叫Kunta Kinte,是奥罗莫·肯特和宾塔·肯特的儿子,凯拉巴·昆塔·肯特和娅伊萨的孙子。你要始终尊敬你的祖先,尊重爱你照顾你的人。你的名字 就是你的灵魂,是你的护身符。真主伟大,请保佑Kunta Kinte,只有他超越了您的伟大。”)     

 ---《根》

这个题目,是最近看了一个新出的美剧《Roots》(翻译作《根》)想写的。该剧主要讲17,18世纪英国人去非洲贩卖黑奴到北美洲大陆的那段历史。美剧通过聚焦跟踪一个具体的非洲部落家族的几代人在北美洲的遭遇和生活,结合美国南北战争消除奴隶制背景,展现了拥有信仰的非洲黑奴坚强、勇敢、执着的态度,以及对于信仰的守护和珍视。

该剧一共8集,并不长,讲了大概4代非洲人的生活,除了第一代是在非洲大陆,从第二代被贩卖到美洲开始,到第三代,第四代,到最后的美国唯一的内战南北战争废除奴隶制结束,主要讲的是非洲黑奴在美洲的日常生活。第一代实际是播种种子,即给第二代的孩子心中种下了信仰的根,

从第二代奴隶生活的开始,即第一代的根,如何给到第二代之后的子孙,以强大的心理能量,以对抗奴隶生活的艰苦与残酷。而这个根,从以上的这段经典独白中可以发现,就是信仰。只是,对于剧中人物而言,这个信仰,就是家族的传承,家族的文化,就是自己的名字。这个名字象征着家族的一切优秀内涵,也象征性的集中在后代的性格和精神中。而每一代人,都因了这样的仪式,因了自己的名字,而对于自身有了超越自己性格和精神以外的强大力量,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正好在昨天看书的时候,看到一本英国著名文学家C.S 路易斯《四种爱》,其中讲到爱情的信仰时,说其容易给人偏执的行为当当盾牌,把很多客观来看是错误的行为,当成是爱,从而给爱的人造成巨大的伤害,自己却因了爱情的理由而心安理得。这样的例子在男女爱情中也不算少,也让我反思,我们该不该有爱情的信仰?假如要有,那到底该有一种怎样的爱情信仰才是对的,好的?爱情信仰与其他信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信仰又是个什么东西?他能带给人什么?我们是不是每个人都要有信仰?接下来,我就试从信仰谈起,进而谈谈爱情信仰。

首先,还是先对信仰下个定义:指对某种政治主张和主义、宗教或某人的信奉敬仰,把他们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或榜样。哲学家定义信仰:“一种强烈的信念,通常表现为对缺乏足够证据的、不能说服每一个理性人的事物的固执信任。”这是一个与宗教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都有关的名词。由以上两个定义可以看出,信仰与人的精神世界有关,即与人的思维和心理有关。

谈信仰就不得不提到宗教,因为宗教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就是因了人的精神世界需要一个救世主和无所不能的神而起的。而在当今世界,我们提到信仰一般大家也都会归到几大一神宗教中。由此也可得出,信仰与精神有关,与肉体无关。

而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包括我们看到《Roots》中讲到的非洲西部最小的国家冈比亚,都有自己的信仰寄托,或说是精神寄托。剧中的信仰,实际是指代一种家族文化。而中国传统的儒家,佛家,道家,阿拉伯的伊斯兰教,印度宗教,还有西方的基督教,这些都是信仰的实体化和载体化。

那既然都是信仰的载体化,我们假设我们的精神寄托都有某种共性特点的话,或者说我们的精神追求中都有某些共通处的话,那共通处是什么?从哪找?最好的答案肯定是从宗教中来寻找。因为宗教信仰的人最多,全世界范围最大,最具代表性。归纳起来,有这么几条:

1,宗教都有自己的教义。

教义:指宗教所信奉和宣扬的神学道理思想。

教义的目的是在建立完美理性逻辑,以便让信奉之人能够被说服,了解这套教义的合理性和真理性。理性上征服,才能在精神世界占据最高统治地位。

2,宗教教义中,都有一个终极神,且不可见。

非人,故便于人展开无穷的想象,满足人的好奇心,求知欲。

3,终极神无所不能,可保佑信奉他的人。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内心都渴望安全感,神是人安全感的最强大守护。除了满足人的心理安全感,还能满足人其他的需求。

比如生存需求,我们祷告上天给我们衣食和财物,事业上升或吉星高照。

神还可以帮助我们维护心中的道德精神。有坏人犯法,虽然没有被抓住,但是我们内心因为有所信奉的神,就会坚信神终究会惩罚恶人,即便我们并不知道恶人是否受到应有惩罚,但是我们内心的道德精神会安宁,我们会继续坚持我们心中的道德追求和道德自律。

此外,神会给予我们勇气和力量,帮助我们面对和克服困难和挑战。

神还满足我们爱和归属的需要。因为我们信仰这个终极神,所以终极神也会始终爱护我。那我有一个始终不离不弃的终极神,不管我做了什么,只要我信他,他都会在我身边守护我,他就是我精神的归属地,我的精神和肉体总有一个地方可以安置。

4,宗教教义都有排他性。不能信别的神和宗教,只能信本宗教的唯一的神。

排他性保证了宗教教义所建构的强大理性逻辑不会在人的头脑中被冲击和瓦解。此外,排他性主观和客观都保证了信奉之人的忠诚性。这是宗教的一种自我保护的必然要求。而同时,也是客观保证了信仰之人的信仰的单一性和纯洁性,避免了精神世界的冲突。

5,宗教活动都有很强的仪式性。

有象征性物品,有手势动作,有祷告语,有歌和词来唱等。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仪式性物品和行为的重要价值在于唤起人的情绪和加强人的记忆。通常宗教仪式性活动和物品,会让人感觉严肃和庄重,因为附有神的神秘感和神圣性。即便是不信仰神的人,也会在此时变得虔诚起来,担心如果自己行为失当,会在信徒心中燃起仇恨之火。此外,通过这种与日常生活不相干的仪式性活动,会加强人的记忆,对于一天的经历,仪式性活动更容易存储到记忆系统,也容易让人之后回忆。而仪式性物品,有便携和不便携两种,本身也具有唤起记忆的功能,从而强化人对神的忠诚感情。情绪本身也具有加强人记忆的功能。

(请关注系列(二)的文章,笔者将对该主题继续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