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浩明《曾国藩》
曾国藩清末中国第一人,这是当代人的评价,历史还将继续评价。
大学时期走马观花看过曾国藩书,具体哪个版本都忘了,印象不太深,除了小偷调侃背书的笑话外其它就记不住了,工作之后买了曾国藩家书,翻翻几页就放下了,一方面书中内容太过琐碎,不熟悉曾国藩的生平,单看日记、家书很难体会书中意境,另外一方面古文功底实在太差,连猜带蒙的看书,实在是痛苦。
最近在查找适合青少年看的书籍,曾国藩的家书依旧在各家推荐的列表中,清末另外一牛人左宗棠初期评价曾国藩:“才智稍欠开展“,到“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能反应出曾国藩获得如此推崇的原因。
春节期间没有打算做其它事情,就带了一本唐浩明的《曾国藩》,这本书不同于其它版本的全白话文,夹杂着可以理解的古文以及详细的诗词,像我这种具有合格高中毕业国文水平,勉强看的懂。
这本书从曾国藩奉旨离京任主考,突然接到母逝消息改道回家守丧开始,此时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曾国藩的人生也随之跌宕起伏,完全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书生带兵最终攻陷天京,一介书生曾国藩的人生也达到高峰,我们看到曾国藩的“屡战屡败”到“屡败屡战”,石达开三败曾国藩,当曾国荃总攻安庆时,曾国藩担心给他们带来霉运,主动离开安庆,在武昌等待九弟攻城成功消息,是何等的无奈,但最终加封太子太保,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达到其他人无法企及的事业高峰,看似平凡的一个人,但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
曾国藩不仅得到了同时代的人的尊敬,后世的蒋中正先生、毛泽东主席也及其推崇这位湖南才子,其个人历史贡献就不用在这里啰嗦,实在是班门弄斧。
我们都在学习曾国藩,希望从曾国藩学到点东西,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里谈谈个人之见。
一、自律 如果用努力、执着来形容这点品质不够全面,从曾国藩初期的求学经历,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中了进士,点了翰林,跟随唐鉴先生也是在学习修身、修心,此后学习《心经》、《道德经》等,带兵打仗,天天日记反省,我们的蒋中正先生跟着曾国藩学习,勤写日记,自我反省!人都是被自己的欲望拖垮,限制了欲望,才能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二、高尚的理想 忠君报国,当时的读书人应该都有这样的理想,好好读书卖与帝王家,但一入官场,大都忽略了忠君报国,直接钻入孔方兄怀抱,曾国藩不像其它同僚,一直把忠君报国放在第一位,经手的钱财千千万万,而个人的钱财不过2万两,时不时还需要周济其它人,他本人对后代的教育也是修身,而没有想到给后代留下万贯家产,虽然没有留下黄金万两,反倒是曾氏后人 枝繁叶茂!曾国藩带兵的时候,大批的优秀人才不在乎待遇,能够团结在其周围,这与其本人的高尚理想分不开的,所以理想还是有的,它决定着我们最终的人生高度!
三、自知 也可以理解为谦逊,或者处事圆通,曾国藩中进士成绩并不出色,入翰林希望渺茫,积极行动,投靠穆彰阿;自建团练与太平军屡败屡战后,积极挖掘人才,认识一帮牛人,胡林翼,彭玉麟,李鸿章等;在与太平军对抗的过程中,不自觉的成了刘邦一样的角色,不在将多少军,而在将多少将;在有功请赏中,时刻把满人(塔布齐、官文)等举在前面;功成后立即裁掉湘军,时刻保持谦虚低调,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从而在暗礁险滩中安全靠岸!
按照曾国藩读书的方法,读过二三十遍,才能读出点眉目来,所以曾老先生值得我们慢慢学习,隔一段时间再读,也许能写出新的体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