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悲双运是大乘——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2018-02-23 22:11:25 桃源野鹤

桃源野鹤 > 阅读方法

《智悲双运是大乘——维摩诘的花雨满天》by 桃源野鹤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这本书,是由南怀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台北十方书院讲解《维摩诘经》的录音整理而来的。

序言中提到,南师讲授这部经是“爱护年轻的读者,希望能续中国文化慧命……他将所有佛法的基本道理归结为四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要求学佛者在修持时勇于帮助别人”。

书名的“花雨满天”来自于经中的故事:维摩诘居士说法时天女散花供养,花落在大菩萨身上一片都不停住,落在大阿罗汉身上就粘住了,这是因为这些大阿罗汉虽然成就很大,空了,不动念了,但阿赖耶识里爱花爱漂亮的影子还在,积习未断。

中国文化中天女散花的典故便来自于《维摩诘经》,自从南北朝时期的鸠摩罗什法师把这部经典翻译成中文流入汉地,它便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比如王维,我还记得钱文忠曾经调侃过他的名字,王维,字摩诘,是把“维摩诘”这三个字拆开来用了。而其实这三个字在梵文里的意思是没有污垢,干净而匀称,结果被王维这一拆就变成了王没有,脏得很匀称。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主要经典之一,南师的讲解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中非常细致地讲述了大小乘佛教的根本区别。

讲经因维摩诘居士生病而起,文殊师利菩萨带领三万余众前去慰问,进房间后对话开始:

“文殊师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无侍者?

维摩诘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

又问,以何为空?

答曰:以空空。

又问:空何用空?

答曰:以无分别空故空。

又问:空可分别耶?

答曰:分别亦空。”

二人借机唱了个双簧。所谓西方极乐净土的七宝行树、七功德池等等都是为了欲界众生说的方便法门,不仅诸佛国土空,空的那个境界也空,区分空和有的分别心也是空的。

“空有二边”是邪见,落入哪一边都不对。以为物质世界真实可信什么都想抓住,结果落得一场空;以为有一个空的境界可以去追求也落入了断见。

所谓非一不二,既不要执着于某一边,也不要起分别心。

未证到八地的菩萨容易被空境界所束缚:“贪着禅味,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南师说:“贪着清净境界,是菩萨的束缚,是学佛的错误……以方便的法门出定,生起什么呢?生起大悲心,不贪着禅定之乐,要为众生起行”。

“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无方便慧,则缚,有方便慧,则解。“无慧的方便是一种束缚,要懂得方便必须有智慧”。)

“何谓无方便慧缚?谓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而自调伏,是名无方便慧缚”。

爱见就是贪念,贪着学佛的成就功德,以为自己是“上品上生”,或心里有一把佛的尺,看到就比一下。

这里引用一段南师的话,实在是很精彩:

“我的老师袁先生有一次告诉我,世界上任何魔都好办,只有一种魔,谁都降服不了的,什么魔?佛魔。被佛魔到了。他就是指这个。

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的心理,与凡夫的心理一样,爱见就是贪念,结果变成以贪念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还以为在弘扬佛法,在度众生;

这个样子才是如法,那样不如法;我这个才是佛法,他那个不是佛法。

跑到宗教团体去,听了这种话头痛死了,都是没有方便智慧,不学佛还好,学佛以后,反而加了一条绳子,捆得更厉害”。

如何解脱?佛果禅师有偈曰:有时且念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

其实佛菩萨并没有停住于涅槃中,而是再入轮回中救度众生。

“菩萨的愿力是要度众生,所以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入轮回,有本事跳出去而不跳。所以菩萨是‘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他已经得到了般若智慧,跳出了三界,三有就是三界,可是因为慈悲要度众生的缘故,自己不入涅槃,这是智悲双运的境界”。

所以当文殊菩萨问维摩诘居士为何生病时,维摩诘答:“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

而后维摩诘居士讲何为菩萨行时又说:“虽行止观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行……虽得佛道转于法轮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

学佛之人证得了寂灭涅槃,获得了自利成就,而永入于涅槃中便是小乘,若能随时转法轮利他,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便是真正的大乘佛道。

想来《红楼梦》中带发修行的妙玉也是积习太重,虽入空门,然而还是贪着于清、净,自以为清、净,把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

刘姥姥用过的玉杯她嫌脏,一定要丢掉结果最后被土匪掳走,落入最肮脏的地步去了。

书中反而是一位跛脚道人,一位癞头和尚,看起来疯疯癫癫,又穷又脏,却总在关键时刻出现,救苦救难。

说起来僧道形象在中国文化中都是代表了超脱觉悟者,南师也曾说老子与释迦摩尼佛的境界是一样的,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

他也曾说理学相当于律宗,道家相当于禅宗。我想若能广学无量法门,更能融会贯通,“以经注经”,获得更深的理解。

不过光有理论是不行的,还要一步步实修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