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从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开始
蒙台梭利一向倡导尊重孩子、尊重生命,她从人性与生命的角度揭示了儿童成长的奥秘及教育的本质。每次阅读蒙台梭利的书,不仅被她的教育理念深深震撼,更觉得书中提到的诸多案列分析同样适用于现时的孩子。
儿童的自发成长
蒙台梭利在《儿童的自发成长》中提出,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要给儿童最大限度的自由,让儿童进行独立的探索,以达到身心发展的目的。然而,直到今天“儿童应该享受自由”这一点还没得到落实。有些事明明孩子可以做好,家长却担心不已,非要替他去做——比如有些奶奶总喜欢给孩子喂饭,即使孩子已经到了入学年龄。理由是孩子自己吃得太少太慢,而且会把饭菜弄到饭桌和衣服上。
奶奶的说法似乎没错,孩子自己吃饭肯定没有成人喂“效率高”,但是这个锻炼他“自己吃”的过程却是必要的。正如书中提到的“最初,纵然孩子专心工作,依然看起来很不成熟,动作幼稚。大人不用着急,孩子还没发育成熟,自然存在各种不足,这是孩子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只有这样,身体才能不断完善,得到成长”。
所以,当我们在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时,决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放开紧绷的“神经”和时刻想要帮他一把的“手”,孩子能得到更多练习的机会和自由,我们也才能更好地发现孩子的潜力和成长。
教育孩子之前需要了解孩子生命生长的规律,尊重孩子的生命本身并对其进行教育。如此,我们才能给他们正确的帮助。孩子虽小,但也有其心理生活和自由意志。他们绝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一张白纸,可以任人涂抹。根据蒙台梭利的观察和研究,只要给孩子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教具,孩子都能在本能活动中得到自发的成长。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选择合适的教具,在反复的自我训练中完善学习和工作能力。
自己动手 体会快乐
在属于儿童的“工作”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发展,智力和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他们的动作变得优雅迷人,真正让人感受到了什么叫“安静的沉思”。孩子们的种种变化甚至令蒙台梭利感到惊讶,这也是她坚持认为“儿童创造世界,儿童是成人之师”的原因。的确,成人所缺乏的专注精神可以从沉浸在“自身活动”的儿童身上发现。而正是这种充满热情的坚持引导人们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从而为人类社会做出真正的贡献。
提到教育孩子这个话题,父母非常关心的一点就是如何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而出色的智力水平正是儿童获得自由的主要途径。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智力是可以培养的,家长应掌握智力形成的奥秘。促进智力形成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映象、联想和再创造行为的因素,环境因素也是不能忽略的。家长应该有意识地为各个年龄段的孩子提供适应的环境。
对于三岁左右的儿童,他们的头脑非常混乱,面对世界就如同脑海中杂乱无章地堆满了书籍一样。所以,这个阶段要让他们学会区别和分类。分类知识会为他们的智力发展做好准备。通过一系列训练,孩子就能按照物品的特质(大小、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学会分类,他们的世界就不再像之前那样混乱了,思维就像图书馆里放图书的书架,让所有书籍都放在它应该在的地方。
随着年龄增长,分类能力一直存在,他们不会被新鲜事物打乱,只会让大脑里的东西变得更丰富。掌握了分类知识的儿童,能力会不断提高,并渐渐拥有秩序感。秩序感可以让儿童节省时间和精力,就像我们在图书馆查找资料,会容易很多。受过这种教育的儿童在对所学知识分类时,会产生浓烈的兴趣。而没受过相关教育的儿童,在学习时则显得慌乱、没有目的性。他们看到精美的艺术品不知道是什么,听到美妙的音乐也没反应。
除了分类能力,逻辑能力和辨别思维能力也是智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区别不同事物的抽象特征。辨别特征是提高智力的有效方式,智力的内部结构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想做到这点,在面对我们认为简单、无关紧要的和需要靠感觉来分析的特征时,必须让孩子学会描述和概括。儿童的这种能力就跟磁铁一样,可以对一些特性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这些特性很容易互相吸引。这个过程是通过联想和选择完成的。
想让孩子拥有良好的智力水平,平时必须反复练习。家长要引导和帮助孩子在面对大量事物和知识时,学会联想和选择,并且知道如何限定某些观点和选择,这样才能培养出不俗的“智力习惯”。只要不断进行有意识的锻炼,孩子的大脑就可以不断理解事件。
很多时候,当遇到危机时,拯救我们的就是机敏和才智,这会让我们充满成就感和安全感。儿童每经历一次智力飞跃就可以体会到更多的快乐,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经历过这些他们就不会满足于糖果、玩具带来的幸福感了,虚荣心也会变淡。这种发自内心的追求,让儿童变得伟大。
我非常赞成本书的说法:智力不但是培养儿童的方法,同样是我们生活的支柱。事实上,只有找到那种由于内心充实而持久的快乐,儿童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也只有这样,教育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孩子才能更快乐更出色,父母才能更幸福,这个社会才会变得更进步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