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东野圭吾死忠粉道路前进〔恶意〕

2018-02-24 22:11:22 v璐

v璐 > 阅读方法

寒假读了东野圭吾的三本风格类型不同的书书,让我对他真的是发自内心的由衷的敬佩。

《向东野圭吾死忠粉道路前进〔恶意〕》by v璐

a.恶意

恶意,内容就如书名,凶手野野口修对一个对自己很好的朋友日高邦彦怀有恶意,继而转变成恨意,不惜痛下杀手,更为过份的是,诋毁其声誉,颠覆其形象,贬低其人格,让人为其议论纷纷。这本书比较独特的两点是―剧情反转和动机探寻。

不看到最后,我真的不敢说日高邦彦与野野口修是个什么样的人,更无法想到原来日高邦彦是这样的一个好人――正义,不畏强权,善良,乐于助人,富有爱心,才华横溢的人。因为我的认知在不断被推翻,被重塑。

东野圭吾认为,“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其实还是会在无意识之中,去对故事的结局做一个想象。而我想所谓的意外性,应该就是对于这种想象的一种背叛。”不得不说,这种写法颠覆传统的感觉,不断推翻你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认识。佩服不已。

同样是遭受校园暴力,富有正义感的日高邦颜没有屈服了强权,依旧是”不管对谁,他总是非常亲切。相比而言,野野口修则是屈服,为了保全自己,甚至助纣为虐。

野野口修刚搬家过来时不愿意上学,他就每天按时接他两人结伴而行,甚至都是日高邦彦邀约让他和别人一起玩的。上学期间,日高邦颜就像个大哥哥般地照顾着野野口修。后来也是日高邦颜介绍了儿童出版社给野野口修,希望帮他达成作家的梦想。

而这本书与之前的推理小说不同,东野圭吾淡化谜团,淡化凶手的身份,而把重点放在“犯罪动机”上,《恶意》在不到三分之一的地方,凶手就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但对犯罪动机含糊闪烁。在之后三分之二的篇幅里,“犯罪动机”成为唯一的悬念,作品中加贺通过不断问询凶手,犯罪动机也不断发生改变,从开始的“影子作家”到与日高前妻有染,直到最后的只是憎恨日高邦彦,恨意层层深化,逐渐将真相拨开,呈现在读者面前,将“人性”中深沉的恨意展露出来,让人不寒而栗。

东野圭吾最得意的作品,将读者从头到尾彻底欺骗。——《读卖新闻》

读完《恶意》,才算真正认识东野圭吾。——日本网站

一直以为,知道了罪犯是谁,推理小说也就结束了,《恶意》彻底颠覆了这一观念。

因为“我就是看他不爽”这股恶意将其杀害,看他不爽,我觉得倒不如说是极度嫉妒,野野口修想做而做不到的日高邦彦却做到了。面对欺凌不屈服;成为作家让人交口称赞。明明同样的问题,我无能,他却做到了,凭什么?我想这可能才是野野口修为何让日高邦彦身败名裂并行凶的原因吧。

鲁迅先生曾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凶残到这地步。”这是初中课本上曾学过的一篇课文,如今,虽不算太入景,但某种程度上,我才算懂得了它的真正含义。

这股恶意不知从何而起,日高邦颜在小说里写道:“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有这样的恶意存在。”

后附上三则我最喜欢的评价:

1东野圭吾最得意的作品,将读者从头到尾彻底欺骗。——《读卖新闻》

2读完《恶意》,才算真正认识东野圭吾。——日本网站

3一直以为,知道了罪犯是谁,推理小说也就结束了,《恶意》彻底颠覆了这一观念。

《白夜行》为了爱粉身碎骨;

《恶意》为了恨万劫不复。

懂世故而不世故,明恶意而不怀恶意,是我的一个想法。

愿所有善良的人都有人爱!

《向东野圭吾死忠粉道路前进〔恶意〕》by v璐

让人看着就很开心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