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故事之魏徵——舌头的力量(2)
文|大唐遗少
上一篇 魏徵(1)
目录 凌烟阁浮沉录(目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远隔千山万水,而是我站在你面前表白,你却总是提醒自己:千万别往心里去。
对于魏徵提出的助力瓦岗政权、经济、军事腾飞的十条原则,李密压根没听进去,这对于初出茅庐,豪情万丈的魏徵来说是一次不小打击,他觉得自己在正确的时间内,遇到了错误的人,自己与李密有缘无份。
这次他自告奋勇,向李渊提出申请,要去黎阳(今河南浚县)劝说徐懋公归降。怀着一颗不屈服于命运的心,魏徵出奇地顺利,在他三寸不烂舌的“搅和”之下,直接将徐懋公的粮食送到了李神通的军营。
而且徐懋公还放出豪言壮语,要出兵山东,解救李神通于水火之中。这使魏徵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他认为此次行动充分印证了一个道理:苦尽了,甘迟早会来。
可他不知道,甘没来,来的是窦建德。
原来,濒临绝望的李神通在抓住徐懋公送过来的一根救命稻草后,出于强烈的求生欲望,暂时放弃大唐皇族尊严,一路狂逃至徐的大营,死死躲了起来。
窦建德闻着唐军的味追赶过来,一见徐懋公立刻黑了脸,既然你不仁在先,我不义在后也是理所应当,弟兄们,抄家伙!活捉徐懋公与李神通,当然,还有那搬弄是非的魏玄成!
最终,拥有数十万大军、正处于巅峰时期的窦建德轻松获胜,魏徵、徐懋公、李神通成了阶下囚。
窦建德“重然许,喜侠节”,非但没有杀魏徵、还给了他一个六品的起居含人的官。但魏徵知道,窦建德根本不是他的菜,窦建德给他的路也就十来里,而且还是条断头路,根本谈不上什么前途。
魏徵的人生又一次陷入低谷,他在错误的时间内,遇到了有份无缘的徐懋公。
魏徵在彷徨与无奈之中度过了两年时光。公元621年,转机突然出现:秦王李世民兵临洛阳城下,王世充岌岌可危,窦建德感到唇亡齿寒,发兵来救,结果虎牢关一战几乎全军覆没,窦建德本人也被生擒。
魏徵连忙抓住机会,极力劝说驻守洺州的窦建德部将曹旦降唐,曹旦见大势已去,只得命魏徵先行一步,自己稍作停留之后,举自己所辖全地,恭送给了大唐。
魏徵进入长安城的时候,理直气壮。
一个在长安难以开花结果的人,竟然在山东大放异彩,魏徵一炮打响,成了大唐功臣。
所有人都认为,如果不是魏徵用舌头将山东的水搅浑,李世民的东征行动会更加艰辛。中原千里沃土,也不可能如此快地归入大唐版图。
出了名的魏徵很快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太子李建成看着二弟李世民身边的能人越来越多,羡慕嫉妒之余开始“撤网捕鱼”,他认为魏徵是一条非常有前途的大鱼,立刻收入网中,拜其为太子洗马(贴身侍从)。
洗马是一种官职,最初为“先马”,后演变为“冼马”,最终变为“洗马”——“水”越来越多。
“洗马”容易引发误解,“先马”就好理解的多:在(太子)的马以先(前面),有指引、教导之意。
弼马温也是一种官职,与“洗马”同属“马”字辈儿官,所不同的是,洗马官居三品,弼马温既没品级,也没品味,气的孙猴子上蹿下跳,找尽了玉皇大帝的麻烦。
魏徵终于迎来了久违的甘露,他成了太子面前的红人,既然是红人,就得及时发光放热。随着时间推移,魏徵愈发觉得,自己有义务有责任,去尽快完成一件事。
必须及时提醒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的势力与他的野心正急剧增大,照此发展下去,迟早要出事,不如率先下手,将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魏徵说的对不对?站在李建成的角度考虑问题,当然没错,不过很可惜,李建成没有采纳。
李建成认为时机还没到,他的心,还没有准备好。
心怀感恩且性格耿直的魏徵忘记了一件事:血浓于水。嘴里喊着同一个爹娘,血管里流着同样的血液,你简简单单一句话,我就去砍我的亲兄弟?你先别急,让我想想。
对于亲兄弟之间的争斗,没到火烧眉毛的时刻,谁都不忍心下死手。
魏徵还忽略了一件事,他是个外人,过早的干涉皇族内部纷争,有时吃力不讨好。在这方面,他远不如房玄龄——后来房玄龄也提出类似建议:在火烧眉毛的时候,找到了李世民的大舅哥长孙无忌(没有直接找李世民),建议举秦王一府之力,立刻行动,消灭太子党。
在合适的时间,找合适的人,房玄龄更聪明些。但魏徵始终认为,他选择的时间正合适,只不过选择的人有问题。
玄武门之后,李世民抓住他,并质问当初为何离间他们兄弟时,魏徵脖子一横: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
话语中透露出轻蔑、愤恨、无奈与视死如归。
虽然我魏徵在合适的时间内遇到了不合适的人,但他在我心中,依旧是皇太子,你李世民爱咋地咋地!
魏徵是性情中人,无论他身体吃多大的亏,嘴上永远要占便宜,无论对方有多强大。脑袋掉了,最多碗大的疤。
魏徵自己也清楚,出口顶撞刚刚杀死自己兄弟,杀尽自己侄子的李世民,下场只有一个:千刀万剐。
可是他错了。
在经历了凄厉寒冬之后,他的春天,正悄然来临。
上一篇 魏徵(1)
目录凌烟阁浮沉录(目录)
上一篇
目录
已是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