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迷思
【1】中庸为何?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和意为恰到好处、有节制地(符合常理、规范)把自身的情绪表现出来。
但何为常理?若常理为大家公认之理,那么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是否各有各的理?这种时候谁的理做算?
何为规范(节)?是否要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是否要一个人为的定义?
恰到好处是多么微妙,虚无缥缈,捉摸不定,能否有一个尽可能精确的说明?
有节制地表现出来固然是好,如若未能节制,不及或是过度表现,甚至导致严重后果,危及他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可有针对举措?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的内涵可作如下理解:适合,不偏不倚,中立,公正,不走极端等。
中庸的外延,侧重于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修养身性的最高境界。
君子与小人,内在的分水岭则是道德与心胸;外化则为,君子时时做到不偏不倚,不过分也不会不达到;而小人常常走极端(对于“极端”,应中庸之道,应做灵活理解,为了个人利益的极端不可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走极端,无可厚非,孙文先生所作所为即是),而且不择手段,肆无忌惮,瘦人肥己,假公济私。
【2】伪中庸国度
一般认为,中庸最早见之于战国时期孔子之孙孔伋所作《中庸》。符合中庸之道的事实应该产生更早。现存《中庸》,是经过秦代儒者修改之后所留。
汉武帝之时,儒学经董仲舒改造,得到武帝青睐,遂被钦定为唯一官学;作为儒学内容之一的《中庸》,待遇自然不低。
在宋朝,《中庸》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尔后朱熹所著《四书章句集注》,又被政府定为官方思想,且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至明朝,“四书”更是被官定为唯一的参考,且将朱熹的注解代替考生的理解,不许考生有之外的解读。
儒学之待遇,谁学可敌?《中庸》之待遇,隆重可见一般!中庸之普及,可以想象!
且不说宋之前,但说将《中庸》定为官学以及科举考试必考内容的明清两代,恰恰是反中庸、走极端最为严重的两个时代。
废丞相、废中书、八股文、设内阁、立军机,一系列措施用来加强专制皇权。将偌大一个国家的权力集于一身,政权集中在一极,使国政丧失平衡,也使皇帝彻底失去制约。
这是中庸思想盛行之下的明清两朝权力分配——还有比这更荒诞、更极端的吗?
皇帝一人独大独尊,手掌任何他人的生杀予夺大权;残暴皇帝大杀,仁慈皇帝小杀;小杀剥夺个人生命,大杀波及三族乃至九族生命。
生命被残杀的过程中,有受害者的垂死挣扎,宁折不屈,临危不惧,大义凛然;
生命被残杀过程中,有爪牙的穷凶极恶、网罗罪名、严刑逼供;
生命被残杀过程中,更有落井下石、冷眼旁观、麻木不仁。
我不相信围观者没有兔死狐悲、鸟尽弓藏的心理,不相信聪明智慧的人意识不到他们很有可能遭受相同的命运。
但是无人采取过有效的措施,任人宰割也只是逆来顺受,等着媳妇熬成婆,再反过来变本加厉、大发淫威。
百思不得其解,一个中庸思想根深蒂固的国度,一个中庸思想源远流长的国度,却厮杀流血最多、互相倾轧最繁;生民没有尊颜地活着,等候随时被没收财产、收割性命的命运降临。
百思不得其解,一个高度吹捧中庸思想的国度,一个中庸思想家喻户晓的国度,却在漫长的历史行程中,朝廷和政府一直处于一种没有正义、没有公正地失衡状态,在涉及国家、民族最根本的事情上一直剑走偏锋,在极端之路上越走越远。
这个国度,人人口吐中庸,却手脚心脑并行极端。
【3】这个国度不懂中庸
王阳明道:“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此即“知行合一”。
判断一个人知不知、懂不懂的标准,必须是外显的行为以及因行为而产生的满意效果、顺利境况。
有两种现象,一种是有人黯然失落道:“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人生。”像在怀疑某种道理出了问题,道理不能成为过好人生的支撑。
我却有疑问:懂得了那么多道理,到底是些什么道理?想要过好的人生,到底是什么人生?
我的信念里,一个人长期所处的比较稳定的外在环境,定然是他内在世界的反映,内外必然处于一种总体的协调。
想法决定心态,心态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人生。
如果人生没有过好,即行没有成效,要么是行出了问题,要么是知出了问题。
从来不会有毫无缘由的失落和糟糕,也不会有难以名状的安然和精彩。
另外一种是雅诗兰黛,“假如我相信一样东西,我推销它,不遗余力。”
这是知行合一的另一个真实阐释,是知行合一的应然状态。
如果中庸是公正,是正义,是恰到好处,是节制,那么中国人是不懂中庸的。
可不要说,中庸乃本土特产,流传几千年的国粹,作为中国人怎么可能不懂中庸?中国人不懂,那还有谁懂?
是,话可以说的底气十足,中国很早就有《中庸》,再看当今,市面上冠以中庸之名,教导做人处事的书籍,《中庸式低调》、《中庸处世智慧》之类,难计其数。
对这类著作所持的态度和所抱的想法,以及内心难以抑制的感受,一言不尽,倒可以用一个简短的故事道明:
某人卖母,语买者曰:“此吾母也,汝当善待之。”呜呼!已失大义而欲全小节,可乎?
在为人处事时,中国人可以将中庸演绎到极致,这是小节。
请看那些教人处事为人的书籍,哪一本不是对读者循循善诱:做人不能太高调,要中庸式低调做人,处世上要低调,忍让,装糊涂,烦恼皆是强出头……
却没有一本书籍,用来教统治者如何中庸,没有一本书教人们在国家和民族大事上坚持中庸,更没有人指出,朝廷、政府、皇帝从来都不中庸!
个人盯着自己碗里的肉,一心顾及自身修养,却已然忘记,如果掌管国家大权的政府和朝廷不行中庸,专行极端、残暴和邪恶,对千万个个人鱼肉压榨,如果没让公共权力按中庸行事,有政府,有朝廷,却没有国家,也没有可以维护个人生命和财产的制度,个人登峰造极的中庸表演又有何意义?
中庸在个人层面那登堂入室的精彩纷繁表演,在国计民生、民族命运层面却是极权失衡,越行越偏。两相比较,貌似顾全自己,成全小节;实则没有底线,失去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正义,使个体在本该温和却变得暴力的权力机构前危如累卵,战战兢兢。
最终,整个国家、民族都遭受因此带来的极端厄运,轻者公共权力凌驾人民至上,名曰为人民服务,却被人民服务着;中者贪污、腐败、滥用权力、渎职层出不穷,抓不胜抓;重者人民的生命被剥夺;再重便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周期性的动乱和倒退;再重,国家、民族的前途不见光芒。
一个长期存在的极权政府和朝廷,一个想法设法、无所不用其极加强专权的皇帝,一帮唯命是从的官吏、自食恶果的官吏,随时可以被剥夺的生命和财产,这些都足以证明,古代中国真不懂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