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毛猫书房#《口语文化和书面文化》笔记5:我叫你,你敢答应吗
口语文化研究一波三折
学者在意识到书面文化对口语文化研究的干扰后,口语文化的研究逐渐走上了由米尔曼·帕利开启的大发现时代。
第二章的后半部分内容便是在介绍这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在每一幕场景的结尾都会重复并呼应史诗开篇的结构。
希腊人在东方字母表的基础上,发明了元音,进一步解放了文字的抽象分析能力(这句话我并不太理解)。
在意识的原始阶段,大脑有强烈的“两院制”属性,右脑产生难以控制的声音,左脑负责把这一声音加工成言语。文字促使两院制大脑的解体。【原文】初民意识的特征:缺乏自省和分析力,缺乏对意志力的关注,缺乏区别古今的意识。
文字的诞生中国有一句话形容: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
文字的诞生达到了让天下粟米,鬼知道了夜晚嚎哭的地步。
怎么理解呢?
口语浓缩了经验和智慧,也固化了经验与智慧,使得生活智慧可以代际传播,以至于今天我们依然说着“说曹操曹操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但是口语不足之处也很明显——不支持长时序、逻辑化的思考。所有俚语、俗语、谚语、老话都是短音节、押韵上口。
没有文字,科学没有可能,以鬼神为象征的神秘力量得不到研究和科学解释。
以上是第二章的笔记。
第三章 口语文化的心理动力学问题原生口语文化是不知道文字为何物的文化。这是严格的定义。书面文化人说的时候,脑海中除了字音,还有字的形象。口语文化只可以召唤语音。
文字是时间和空间的朋友,写有秘密的文档,或者有严格的保密规定,或者送进碎纸机、烧掉。
声音呢,转瞬即逝,是时间的手下败将。掌握这一特征,对于理解广播、留声机、唱片、语音对话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之后媒介环境学的学习过程中,要记住的。
【原文】口语民族认为语词具有强大的力量,这是常见的情况,或许还是全世界普遍的情况,不足为奇……说话的声音来自于活生生的有机体内容部,因而它有动态的活力。
声带的震动产生声音,发出声音是动作。希伯来语的dabar有语词和事件两个意思。语词是一件事,口语是一种行为方式。
【原文】口语民族认为,名称能够对事物施加影响。
两个东西方都有的文化现象。
东方的代表是《西游记》,紫金葫芦或者玉净瓶这种能收妖的宝贝作用机制是只要叫上声名字,若应了,就装进里面,随即贴上"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奉敕"的帖儿,之后化为脓水。
西方是驱魔。电影《招魂2》女主在驱逐恶魔最后的杀手锏就是知道恶魔Valak的名字。
《普通语言学教程》的《词语》一诗:词语破碎处,无物可存在。有了名字,你即存在,叫你的名字,就是召唤。
上面的两个例子算是口语文化的遗存吧。
懂书面文化的人,名字当标签,只是标签。
口语文化中名字要避讳,像落凤坡、卸甲甸,都招忌讳,演义中凤雏庞统就死于落凤坡,尽管是演义上的安排,但是反映了一种普遍的心态:名称影响人物命运。姜文导演在《鬼子来了》故事发生在挂甲屯,也是意有所指。
马伯庸曾在微博中开玩笑说,这样仗都好打了,改地名!
明天继续第三章,解开记忆术的秘诀。
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