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内心信仰,是幸福的

2018-03-05 22:11:29 那谁知道吗

那谁知道吗 > 阅读方法

《坚持内心信仰,是幸福的》by 那谁知道吗

一本书是打开一个世界的窗口。第一次知道《穆斯林的葬礼》一书,源于高中时一位坐在前桌的女生,她是一个回族。但她并非我认识的第一个回族。

小时候家隔壁是一个回族的四口之家,他们经营着一家清真饭馆。因为近邻的原由,彼此间走动都很多。母亲从小就教育我和哥哥,隔壁家的叔叔阿姨不喜欢猪,在叔叔阿姨面前不可以提猪,也不可以说吃猪肉之类的话。慢慢长大,渐渐也懂得更多。

但真正令我惊讶的不仅仅是他们的信仰,而是那一份坚持。

在那个远离城市的小镇,“官方语言”仅是地方方言,都算不上普通话。就在这样的一个语言环境下,他们不仅坚持不抽烟、不喝酒,而且所有斋戒、洗礼都坚持,更因为学习和背诵经文的需要,坚持两个小孩放学后继续学习阿拉伯语。

那个前桌的女生,她也在坚持她的信仰。

远离父母,离家求学,她并没有减弱某些仪式或者习惯。相反,她坚持着一切她应该坚持的东西。遇到斋戒,她做到一天只通过喝水来维持体能,即使是高三最后冲刺阶段,她也不例外。有一天她低血糖晕倒,同学七手八脚送她到医务室,灌了葡萄糖,好心的同学买来清真食品,她只是微笑着回绝,一再说给大家添麻烦了。

有一次我问她,我说父母不在身边,现实情况也不适合你再坚持一些东西,你哪怕不斋戒,爸妈也不会怪你的。她反问我:你觉得我做这些只是为了让父母不怪我吗?我哑口无言。

毕业那年,她被一家法国全球连锁的酒店录用,工作地点在丽江,待遇很好,还包括各种公费出国调休的机会。在一个人坐了一天的火车赶到丽江办理入职手续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在得知没办法给她提供清真餐饮保障时,她一个人在丽江古城的街道上晃悠了半个多小时,而后谢绝了该份工作。

我没敢再问她值不值的问题,因为这是她一直以来的坚持。我想半个小时对她而言,是纠结的,但半个小时后,她是幸福的。

到了北方,因为以汉族居多,“少数民族”的“少数”概念,有了清晰的认知。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我认识了另一位回族兄弟。

在一切以集体为主的大环境中,他的饮食的确牵动了很多人的心,为此也做了各种努力。有一天,我问他吃饱没。他告诉我,他觉得很抱歉,自己从没想让大家为此而担心,反而现在让大家为难,是他的错。

他说,他很清楚自己的坚持会有多困难,会给大家带来怎样的不便,但他说:我不想将来死后无法面对先人。

有些时候我们无法界定什么算倔强,什么算坚持。但是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有这么一群人,为了信仰或者内心的某些东西而力所能及的坚持着,值得我敬佩。

《穆斯林的葬礼》中,梁亦清虽为一个壮志未酬的悲惨角色,但是他对于自己的本职工作的那份执着与安分,为自己的宝船的那份坚持,令我敬佩。

“水凳儿又蹬起来,砣子又转起来,梁亦清摈弃一切杂念,重又投入专心致志的创作,在‘马哈吉’郑和那饱经风霜的美宇之间做画龙点睛的镂刻。郑和,这位杰出的中国穆斯林,在他手执罗盘、眼望麦加,指挥着宝船与风浪搏斗的时刻,一定是镇静沉着、胸怀坦荡的,人间的苦难,自身的荣辱,都置之脑后了,他大概也没想到自己的身后,会在全世界航海史、中国穆斯林功业史上占据光辉的一页,留下显赫的姓名吧?梁亦清怀着崇高的敬意,紧紧盯着郑和那穿透万里云天冲破万顷碧波的眼睛,唯恐自己睫毛的一闪、心脏的一跳都会影响雕刻的精确,有损于那双眼睛的神采··· ···”

那种对待某些事物的专注与崇敬,是不会因为世事变迁和风云变化而改变的。正如当下高频词汇“工匠精神”里,那些传承千百年,亦或者刚新生而出的大师们,不都是坚持内心的信仰吗?这样的人,又何尝不是幸福的呢?

对于个人选择,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无所谓标准或者对与错。但我想,无论做出何种选择,最起码自己是否清楚自己的内心在坚持什么,自己的信仰是什么?如果一个人只是一时兴起选择获得或者失去什么,根本没有内心的尊崇,我想外在条件再好,也不会是幸福的。

能够在纷繁浮躁的环境里,安分的做一件事,坚持一个信念,而且这份信念不违背正义,我觉得都是伟大的,而那个坚守的人,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