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心灵的肖申克
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周末,几个同事凑在一起闲谈。不经意间,就聊到了每天例行的24小时,大家的共识是“每天过得真快,而且好像没做什么呀”。其实,这一句话的背后还隐藏了一句潜台词,“我们对当下的生活并不满足”。是啊,简单回忆一下,不仅仅是一天过得快,就是我们的前半生,也一样“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从蹒跚学步到而立之年,也就是弹指一挥间。回首往事,在这似长非短的“弹指”间,又似乎、的确、数不出几个精彩的时刻。每每谈到这里,总会有一丝莫名的“不舒服”涌上心头。
这种“不舒服”恰恰就是我们内心对外在生活状态的感知,而这种感知又面临着困惑的窘境,成了困住自己的“肖申克监狱”,久了,我们就因自己的认知而“体制”化了。
难道我们就没曾想过走出这个困境吗?
一定有很多人有过美好的想法,更多的人也有过冲出“体制”的行动,但最后99%的人们还是回到了原点。此刻,又不得不自我安慰地说上一句“这就是命啊!”其实,认真反思,还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产生了偏差,而这个偏差的根源更可能是因为“时间”。对于“时间”这个概念,我们长期、深刻秉持着自以为是“正确理性”的认知:
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就是金钱。过去的就找不会来了,时间就是生命。来不急了,我在赶走时间。
秉持这样的观念,相对应的就是思想上的“匆匆”,行为上的“匆匆”,我们的大脑似乎没有一刻停歇,我们一边感受着秒针的跳动,一边匆匆的忙这忙那,仿佛只要停下就是一种罪恶。事实上,我们始终承受着时间流逝的压力。
这种压力如影随行,挥之不去。想要摆脱它,还得多问问自己。难道你没有怀疑是哪里有问题吗?再回忆回忆过往的经历,或许你就找出其中的端倪。小时候,“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我们在似是而非中为此“匆匆”学习;长大了,“阳光、海滩、美景”,“诗和远方”又在向我们招手,我们又朝着海市蜃楼“匆匆”前行;买房了,我们不得放下幻想,“匆匆”为生计而奔波。事实上,目标也好、愿景也罢,我们的追求也在“匆匆”中变化。后来,我们累了,追求弱了,压力还在,我们就体制化了。
推开窗、看看外面的世界,原来如我们一样有着追求的那群人并不总是“匆匆”。马云从毕业到现在,从1988年到2018年用了30年;马化腾从深圳到全球,从1998年到2018年用了20年;《肖申克救赎》中的安迪,从入狱到自由也是将近20年;还有著名的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开国,从1921年到1949年用了38年。而与他们同期的那些忙着适应社会、追求短期美好多数人,就变成了现在的“我们”,也就成了《肖》中貌似有地位的那群囚犯。简单想想就能发现这条简单规律: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成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只做了一件事,而且在做这件事的过程,忽略了时间的流逝,他们用足够的“耐心”换来我们眼中的“精彩”。
或许我们也曾下决心坚守过一个目标,但我们就是抵挡不了那些刺激感官“新鲜事物”的吹引。美国人做过一个统计,10年前,美国人平均每天在看电视上花费的时间是4个小时。10年后的今天,由于社交网络的普及,普通人每天用于浏览新闻、翻看小视频的时间也不低于4个小时。还有研究表明,普通人在从事固定工作中,每天接电话、听鸟叫、关注 “八卦”,转移注意力的次数不下9次,每次将注意力转回“重要工作”的时间近12分钟,这段时长总计也有2小时之多。这也意味着大多数人一天有近6小时“不务正业”。
既然我们经常承受时间飞逝带来的压力,为什么还是不由自主地拿起摇控器翻看着并没有多大价值的电视节目?这是人类天性的局限,还是其他方面的原因?有人说,人类注意力分散是受遗传基因的影响,毕竟原始的人类只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才能够在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因此,注意力被分散是人类本性。所以,现在就有了冥想、刻意练习等等一系列锻炼注意力、提高时间利用率的方法。其实,不管你怎么锻炼注意力,怎么提高时间利用率,都避免不了中断的可能。仔细想想,我们缺的不是方法,而是为一个目标和为之长期奋斗的动力,这个目标也可被称作是人生“意义”。
事实上,历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人生来是不可能就找到那个叫做“意义”的东西。世界给予我们的有两个好东西:一个是时间,另一个是“不确定”;我们与生俱来和可以把握的也有一个好东西,那就是好奇心。三个好东西共同作用,会产生另一个好东西叫做“兴趣”。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世界一定有你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而这个“兴趣”就如石头里面那块玉,不管从那个方向开始打磨,只要你付出足够,那抹碧绿迟早会出现。
所以,现在我们应该做的是,放下对时间流逝的压力,放下对现状不满的焦虑,选择一个技能或者一个方向,一步一步走下去,在时间很长但也不远的将来,你终会发现它,在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也恰恰正是这个不确定能够为你持续行动提供动力。记住一点,终局并不可怕,你有的是时间走到终局,终局也一定有收获等着你。
或许你会如《肖》里的安迪一样的幸运,追求希望100年的行动,最后只用了19年就完成了。最后,助你走出自己“肖申克”的,正是那一下一下用鹤行锤凿壁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