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家》读后感‖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2018-03-07 22:02:56 榛子zy

榛子zy > 书评

花了几天时间看完了巴金的《家》。总体来说,作为中国近代现实主义文学巨著之一,是当之无愧的。

虽然说小说文笔和语言有些地方还略显粗糙,出彩的地方还是太少。论思想内涵,远没有鲁迅的作品来的深刻犀利,不过事实上来说,这部作品主旨非常明确,就是抨击封建制度本身。只不过它表现的方式更加明确,算是以情动人。

不难想象,当时27岁巴金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激情去进行《家》的创作的,而《家》作为《激流三部曲》之一,原名即为《激流》,比起《家》这个书名,情感表现更加强烈。

小说描绘了五四前后的一个封建大家庭里发生的种种矛盾,这个家庭里的主要人物有封建势力的代表高老太爷,以及三个性情各异的孙子。

高老太爷强制专横,不允许任何人违背他的意志。他努力的维持着这个四世同堂看似繁荣实则日益衰败的封建大家庭。他完完全全的践行着封建礼教,包括维持着严酷的封建等级制度,为子孙安排门当户对的婚姻却完全不征求他们的意见,反对孙子进入新学堂,将穷人的命看的轻如鸿毛。他从头到尾就是一个封建大家长,他势必要保证他的权威。只是在临死之前,他才做了暂时的妥协,不再提冯家的亲事,可是他最后的愿望依旧是希望子孙能够扬名显亲。

三兄弟中以大哥觉新为代表,他接受了新的思想,可是行为上还是封建主义的老一套。在这种矛盾下,他无疑是痛苦的,为了讨好两边的人,他常常要使自己的意志屈服。论其原因,社会大背景是主要原因,封建势力仍然占据统治地位,个人微薄之力是无法与之抗衡的。另外比如他作为长房的地位,在父亲去世后,势必要担负起家庭的重任,他是没有办法做到三弟觉慧那样的自由的。而不可忽视的主观原因在于觉新性格的懦弱:与梅芬两情相悦,却不敢反抗父亲定下的婚事;听天由命的接受了父亲安排的事务所的工作;在妻子瑞钰的怀孕和祖父的死期发生冲突时,认命的将即将临盆的妻子安排到城外又潮又湿的小房间,甚至在妻子难产即将撒手人寰之际,还在犹豫顾念着不能进产房。

觉新的性格是让人感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但是这也代表了多数封建大家庭中的年轻人的一种境遇,在当时一定是具有非凡的意义的,觉新的经历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很多人的社会现实中所面临的难题,借此书给更多的社会上的年轻人敲响了警钟。

二哥觉民的形象在全文中相对于觉新和觉慧而言,要弱化一些。一开始他是作为和觉慧类似的存在,新时代的年轻人,想着要反抗,可是在后来的经历中,他只是单纯有反抗的想法,却较少去实践,而且当种种事迹触及到自身的幸福时,他才会行动起来,当然这也是一个逐渐进步的过程,在作品最后,觉慧与觉民离别之前,觉民迟疑着最后还是答应了加入了黄存仁等人社团报刊团体。

这样来看觉民类似于一个中间人物,既有觉新的妥协犹豫又有觉慧的反抗意识。但是和觉慧相比,他的格局还是太小了,一心只想着和琴妹双宿双栖,却没有意识到为全中国人民的幸福去抗争。

觉慧作为三兄弟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优势也是不言而喻。他不必像觉新一样去担任家庭的重任,暂时也没有什么婚姻大事去纠缠他。时代对于他是有优待的,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期,他能够充分的去接受更多的新思想,新文化,而且正好他又是处于青年这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年轻人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很容易去接受新的思想和主张,并且凭借着青春的热血,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与意志。

但是生长于一个封建大家庭,他就不可避免的带有封建家庭的痕迹。一个习惯了养尊处优的人,即使是良心发现,也不会心甘情愿的去抛弃富贵的生活,去体验真正的生存困境。因为一个处于生存困境的人是没有资格去谈理想与爱的。正如老舍在《骆驼祥子》里说过的话“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决定,`情种'只生在大富之家”。

而觉慧无疑算是一个情种了,先不论他对于婢女鸣凤的怜爱,再者就是他对于琴表姐那种一瞬间的倾慕。作为年轻人,对待感情的态度,大多数时候都是来的冲动而强烈,因此却也少了深刻。

他的心里喜欢鸣凤,可是这爱也是不平等的,是把她当做仆人的基础上的怜爱,而鸣凤早就觉得伺候少爷是理所当然,甚至觉得只要一辈子能够伺候少爷一个人她也就满足了,她对于这爱自然是乞求的,卑微的。

鸣凤之死推动了觉慧性格的成熟,在反思以后,在又再次经历梅表姐的死,和大嫂瑞钰的死之后他可以说是彻底觉醒了,一心想着离开旧家庭的牢笼。

如果说觉新的经历告诉了我们悲剧是如何形成的和悲剧的后果,那么觉慧一步步的觉醒,则是给更多的年轻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也难怪,据说在《家》出版以后,这鼓舞了很多年轻人与旧家庭宣战,主动脱离封建旧家庭,做“旧礼教的叛徒”。

总而言之,《家》作为名著经典,无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它的巨大作用。即使时至今日,单从文学的审美价值而言,它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巴金《家》读后感‖主要人物形象分析》by 榛子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