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之我爱许三观

2018-03-08 16:07:10 木木书影

木木书影 > 读书笔记

《《许三观卖血记》之我爱许三观》by 木木书影

看完许三观卖血记后,更加钦佩余华老师的文笔。之前看他的《活着》时,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的窒息感。不知道为什么,《活着》看到最后,由最初的对情节的好奇,到故事中一个人物接一个人物的死去,沉重的悲伤压得我透不过气来。可真等到福贵身边最后一个亲人苦根死时,心里的沉重非但没有加深,反而减少了许多。我突然明白,余华老师所说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不一样,如果说《活着》是一个悲剧,那么在我看来《许》就是一个悲喜剧。它的悲剧体现在社会这个大时代背景下,人民所受的苦难;它的喜剧体现在从始至终这个家一直都扶持着彼此,走过了天灾,蹚过了人祸。

为什么说我爱许三观呢?因为他很真实。

1.

许三观从最开始很喜爱大儿子一乐,到后来得知他是何小勇的儿子时,他对他的疼爱和他被戴绿帽的不堪在心里不断地撕扯着。闹灾荒的那段时间,许三观为了让家人吃上一顿好的,选择了卖血,然而他却不带着一乐,他坚定地认为,卖血的钱是不能拿来给一乐用的,否则他就成了最大的笑话,最绿的乌龟。但是许三观最终还是不忍一乐挨饿,给了他一点钱,让他去买烤红薯吃。一乐拿着钱去买了一个烤红薯,却怎么也吃不饱。尤其想到父母和弟弟都去饭店吃好吃的时候,所有这次绿帽事件的委屈终于爆发,他选择放弃许三观,去认何小勇作他的父亲,即使许三观依然是他心里最敬爱的人。读到这突然让我想到了一幕画面,一个吃不到糖的小孩子闹脾气,对自己的父母说,“你不给我糖,我不理你了。”

然而何小勇从始至终都没想认这个儿子,许一乐走了,一个人在大街上游荡,见人就想认父亲,前提是“给糖吃”。后来许玉兰和许三观知道了以后,许玉兰选择出去寻找,许三观选择坐在家里骂一乐。过了许久,许三观见许玉兰还没有回来,于是也出去了。他没有看到许玉兰,但是却找到了许一乐。许三观骂他没有良心,一乐很委屈,但是他却说:“你虽然不是我亲爹,但我知道你是疼我的,我想回家,我很困,想有个地方睡觉。”但是他害怕许三观不要他,脚依然朝着家相反的方向。许三观看着他的举动很生气,嘴上骂骂咧咧,却依然弯下了腰,让一乐爬了上去。走着走着,许一乐看到了远处闪耀着的饭店的亮光。“爹,你是不是要带我去胜利饭店吃面条?”许三观停止了嘴上的咒骂,温和地说道:“是的。”

而此时的我流泪了。

2.

故事中另一幕让我无法忘怀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许玉兰因为与何小勇的那一段往事,不得不成为被批斗的中心,这段故事的描写,让我看到了文革期间的黑暗与荒唐,甚至于连许玉兰和都意识到了其实她不过是一个“陪斗”而已。许玉兰每天都要挂着一个“妓女许玉兰”的牌子,站在广场中心,弯着腰,被大家批斗。一次中午,许三观给她送饭,旁边的人经过“你给她吃什么?”,许三观说:“你看,我没给她菜吃,净是白饭,这也是在批斗她。”当周围的人都走后,许三观连忙悄悄对许玉兰说:“菜在饭下面,专门给你做的,你赶紧吃。”许玉兰扒了扒,看到了红烧肉。而我却看到了,即使是在这种造万人唾骂的情况下,一个丈夫对妻子的爱。

许三观回家是碰到了一个人,那个人告诉他,家里也要开批斗会。许三观不敢不听,于是在家里开了一场批斗会。许三观让许玉兰把孩子们和他当做群众,和平常在外面时一样。于是许玉兰开始讲起自己和何小勇的那段已经当众讲了无数次的事情。于是三个孩子开始轮番批斗她,轮到许三观时,他却讲起了自己和林芬芳的那件丑事,并对孩子们说:“我今天说这些,只是想让你们知道,我和你妈一样,都犯过生活错误。你们不要恨你妈......”

看到这里,我的心一震,这需要多大的勇气,这又需要多大的爱去支撑着他,说出这样的话。

也许有人看过这本书,会觉得整本书最感人的部分应该是最后那一段,许三观不顾生命,卖血给一乐看病。一乐需要去上海治病,但是许三观没有钱。许三观不得不又走上了卖血之路,而这一次不同的是,仅仅卖一次是救不了一乐的命的。于是他隔几天到不同地方卖血,最终导致休克,差点死在了去上海的路上。可能就是想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善有善报,他很幸运地活了下来,而一乐也病愈,整个故事到这基本结束。

其实在我看来,最后这不顾一切地卖血,不过是因为之前所有积淀下来的爱,自然而然。

故事最后,许三观的三个孩子都已经成家,并且也过上了还不错的日子。年老的许三观终于想为自己卖一次血,却被医院的人拒之门外。许三观开始哭了起来,他认为在他的心里血就是他这辈子最后的救命稻草,血帮他度过了灾荒,帮他度过了文革,也帮他救回了自己最爱的儿子。在他看来,不管遇到什么事,至少还有卖血这最后一条路可走,可如今他的血没人愿意要了,恐惧不安霎时淹没了他这颗年老的心。

许三观是幸运的,他至少可以卖出自己的血让他的家庭走到了最后,并且自己平安地活了下来。然而在那个年代,又有多少人是没有这份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