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有不断奔跑,才能停留在原地
奔跑吧,少年
最近与好友聊天,她说最近企业开始让大家打扫公司的公共卫生,刚好最近在学习一些经济学的东西,于是我就联想到成本效益,假若按现在的市场价格,一个环卫工人的一天工资大概在70元左右,而企业员工的日工资一般在200-300元左右,更不用说那些每年几十万年薪的高级别人士了,想想企业也是大手笔,用这么高的工资聘请一些“环卫工人”。
这几年经济的低迷让很多企业的日子非常难过,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由于尾大不掉和企业内部长年积累的顽垢,运营面临着很大的压力,领导肩头的责任更重,所以总想着开源节流,但重压之下,其实容易出一些偏招。
我读大学的时候,由于家庭压力太大,于是把很多时间放在了兼职上,周末不是在家教的学生家中,就是在某个兼职的场合,虽然在经济上减轻了一些家庭负担,但对于自己,在那么美好的、该去读书的年纪,我却出卖了不成熟的劳动力和知识,拿那么多时间换取一点点的经济回报,现在想想着实亏大了。
贫穷真的会限制我们的思维,因为眼前的压力,无法把目光放长远,必须解决了眼前的温饱,才能做更好的打算。但长时间,这种短线思维就成为了自己的定式,遇到事情就不会再想着以后会怎么样。
那么面临困境的时候,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001 深挖井其实越是困难的时候,反而越应该想好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多问自己要到哪里去,每一次困境中的思考往往是带给我们行动力最多的时候,最近几次思想的改变,都是我在自己的世界里如困兽般熬和思考得来的。
所以个人越是发展到无可发展的时候,越是要在一个事情上深挖,而不是东一下西一下的乱挖,哪怕是不断完善工作和兴趣中的某一点,专研下去。
“二八原则”中提到把自己精力的80%放在20%的事情上,然后持续投入。而处于困境中的企业呢,其实应该集中人员把全部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完善技术、把现有市场做好等,而不是做一些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不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企业,找到对于自己来说重要的事情,然后不溃余力,必有所获。
002 学习底层规律最近我又去看了《好好学习》,对底层规律的认识又多了一层,其实一些促使我们进步的理论并非那些高大上的理论,而是那些耳熟能详的简单的道理,比如坚持到底、刻意练习、认真等等。
查理芒格说“深刻理解问题的实质,然后用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规律去解决问题”。两年前,团聚甚嚣尘土,好像从网上买东西不通过团购就少了点什么,可是今天,我们看看自己周围,只有美团一家独大。美团创始人王兴就是因为早一步察觉了团购的底层规律:高效率、低成本、高科技、低毛利。然后在“百团大战”中脱颖而出并存活到今天。
底层规律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要跳出问题本身,思考背后的规律。每个行为背后都有原因,如果我们不是只关注于问题的表面,那么很多问题就会变得非常简单。
昨天带孩子洗澡,然后洗完出来的时候,他一直不高兴,稍不顺意就有点想要发火,我于是抱着他安慰了一会儿,最后才得知因为我临出浴桶的时候给他冲了下头,而他不想冲,找到行为背后的原因,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
而我们学习的底层规律怎么去寻找呢,成甲说:保持绿灯思维,以慢为快。
保持绿灯思维,其实是保持开放的心态,然后把80%的精力花费在真正的问题上,不用刻意追求速成和快速,而是深挖慢耕。
003 断舍离其实这段话想要说给自己听,年前黎黎姐送我一套书——《30年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在年假的间隙,我断断续续读了个遍,收获颇丰,也给了我很多思考。
在读《人生百年》的时候,我似乎觉得跳出了眼前的世界,然后遥想那个多段化时代人们所面临的场景和改变,觉得自己马上也可以开始一段不寻常的人生了。可是读完《30年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我仿佛被打回了现实世界,依然处于这个繁杂的环境,依然面临很多压力,未来显然也不是既定的,需要做规划,然后执行。
眼前的生活仍然有一些忙乱,该做的删减,应做的规划,我迟迟没有开始行动,我用太多的无用功去显示自己的忙碌,可是关键事项却一直停滞不前,看,我又开始自我掩饰和自欺欺人了。
“为掩饰真正的思考,人们往往愿意付出很多努力”。我把这句话写了出来,贴在电脑的右下角,每天用来提醒自己。
减去一些事项,是我3月份的目标,立下flag,希望来日莫打脸。
信息爆炸时代,我们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为与不为
北大管理学院教授陈春花说:华为之所以有竞争力,就是在华为的逻辑里,只有成长,没有成功。
那么我们个人呢,是否也应该这样,只有成长,没有成功;毕竟我们只有不断奔跑,才能不被发展的洪流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