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 夜当真来了,夜是黑的。他睁着黑色的眼,望着天。

2018-03-08 22:11:22 尘里微光

尘里微光 > 阅读方法

李贺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四月》

晓凉暮凉树如盖,千山浓绿生云外。

依微香雨青氛氲,腻叶蟠花照曲门。

金塘闲水摇碧漪,老景沉重无惊飞,

堕红残萼暗参差。

李贺的许多诗,读过之后,嘴里像尝了特浓酱油。

它质地略稠,色泽浓厚。一口下去,气味久久不散。

素日里偏爱清新风格的我,竟然迷之喜爱上了这股味道。

李贺所作《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共十三首(十二个月加一个闰月),今天这首是其中之一,写的是农历四月,也即暮春初夏光景------

绿荫正浓,蓬蓬如车盖,遮蔽掉许多暑气。这四月的早晚,也就相当凉快了。

更有天边云外叠叠青山,望来满目沁凉。

近处,雨水中香气弥漫,空气在这茂叶繁花里似也染上了青青光泽。

池塘的水面轻轻起了涟漪。但这春天,已经老了啊。

一切都那么安静。只见凋落的残花败蕊,隐入一片暗色的土壤中。

依微,隐约、不清晰,也有细微、轻微的意思。

腻,有光滑细致之意,也可表示浓。蟠,有盘曲之意,也可表示遍及和充满。有一个解释是"腻叶,叶之肥厚者。蟠花,花瓣重叠。此言榴花也。"

我觉得,理解为石榴花也可。而微雨中叶片光滑,或叶片透出浓重的绿;花枝盘桓或花枝繁多,缠绕在"曲门"上,也都可解释得通。

金塘,指石塘。意思是石塘坚固得像是用金子做的。这儿肯定不是为了强调它的坚固,而是下一笔浓重的颜色,以及迎合前后句的组词结构(前面一个字为形容词,后面一个字为名词,例如"腻叶","蟠花","闲水"等)。

老景,衰败、逝去的景色。春天过去,谓之"老",非常形象生动。

无惊飞,可以理解成春日已过,鸟兽交配时间也过了,林子里不再有鸟儿互相追逐。也可以理解成花儿凋谢,不再随风飞扬。总之就是不复生气勃勃了。

说到暮春初夏,我很喜欢苏轼的一首《阮郎归》: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同样写绿树,"绿槐高柳"何其轻快,而"千山浓绿"显得沉厚。

写空气,"薰风"是轻盈的暖风,而"依微香雨青氛氲"里,雨滴和水汽香氛,也轻。但,凉且纠缠。

写花,"小荷翻。榴花开欲然。"别有一番生机。

再看"腻叶蟠花",有种化不开的厚重。"老景沉重无惊飞","堕红残萼暗参差",更散发着浓浓的迟暮感,让人心里沉甸甸的。

写气氛,苏轼词里有人下棋,有人午睡,有人玩儿水,生机和静谧交融。

回头再读"腻叶蟠花照曲门","金塘闲水摇碧漪",似无人烟气。门长久不开,池塘无人嬉水。尽是落寞。

汪曾祺曾经这样评过李贺的诗------

下午六点钟,有些人心里是黄昏,有些人眼前是夕阳。……他(指李贺)的时代是黑的,这正作了他的诗的底色。他在一片黑色上描画他的梦;一片浓绿,一片殷红,一片金色,交错成一幅不可解的图案。

用和汪曾祺一样的话来说,这暮春初夏的时节,有些人眼前是崭新的"初",有些人心里是衰败的"暮"。

在黯淡的、黑色的纸上作诗,他笔力重,颜色浓,气调冷。

"晓凉暮凉","千山浓绿",香雨氛氲,透着凉意。

"腻叶","蟠花","曲门",皆显沉滞。

尤其最后三句------

金塘闲水摇碧漪,老景沉重无惊飞,堕红残萼暗参差。

万物噤声,世界奄奄一息。

像极了他的晚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