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毛猫书房#《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笔记14:为什么会有英雄?为什么语音如此重要?
1、言语马达
一上来是言语马达的定义。书中有三句话帮忙理解:
对有效的语词使用和人的互动是比较倚重的,对非言语的、很大程度上是由“客观世界”而来的视觉“输入”不太倚重。
已经在使用文字,但基本上还是口语文化,生活方式倚重语词,而不是客观事物。
一切仍然保留相当一部分口语文化遗存的文化,这些文化比较注意人际互动环境中的语词,而不是客观事物。
使用文字,保留相当的口语文化,注意交流过程的语词。
这样的文化常常把提问变成是积极的互动。对方的问题,被理解为一种举动,关注的是问问题这一行为的目的,而不是问题本身。
2、英雄的本质英雄是用一种永恒记忆的形式来组织经验。
(原文)为了确保人物的厚重和易于记忆,英雄人物往往是类别分明的:贤明的内斯特、暴怒的阿喀琉斯、多谋的奥德修斯、无所不能的姆温多。
前面的阅读表明这是一种套语形式。可以看出明显的人物脸谱化的印记。
中国神话传说时代的英雄人物,则是与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女蜗补天、仓颉造字、大禹治水……成语套语也是一种永恒记忆的形式。
(原文)奇异的想象有助于记忆。
(原文)公式化的数字群体有助于记忆。
书中举了一些例子:独眼龙比双眼怪兽容易记、三个脑袋的刻耳柏洛斯比一个脑袋的狗好记。七雄远征底比斯、美惠三女神、命运三女神。
这些是西方的例子,中国这边有战国七雄、女蜗人首蛇身、三只眼的杨戬、四大天王、三清、七仙女等等。如果以广告学的创意法来看,这种就是在熟悉事物上增加新鲜的元素,造成冲突,容易记忆与传播。
印刷术问世三百年后,平凡的人终于成为了小说的主角。人类不再需要用上述的方法来记叙过往的经验。
3、语音对认知带来哪些影响?谈到语音的特性,书中前文主要是探讨语音出口即消逝的特征,在记录声音的设备出现以前,只有文字能够轻松大量跨越时间。
人的意识和人的交流本身的内在性。怎么理解这句话?
还是书中的例子。
一个箱子是不是空的,视觉、味觉和嗅觉无法判断,触觉可以,把箱子钻一个洞,伸进去磨,可以判断是否实心,但是会破坏箱子,听觉可以,敲一下可以判断其内在。
声音可以记录发声体的内在结构。
(原文)视觉起分离的作用,听觉起结合的作用。
声音是四面八方使我成为感知的核心,视觉一次只能够从一个方向过来。
(原文)视觉是解剖性的感知,声音是一体化的感知。典型的视觉理想是清晰和分明,是解剖。与此相对,听觉的理想是和谐,是聚合。
我们可以沉浸到歌声里,但是无法沉浸到视觉中。
(原文)内在性与和谐性是人的意识的特征。每个人的意识都是完全内化的,只能从内部被他本人感知到,其他任何人无法直接从内心感知到他的意识……认知不是一种分割的现象,而是一种整合的现象,是追求和谐。没有和谐这个内在的条件,精神健康就会受损。
知人知面不知心,只有声音会深入你我。认知冲突,带来认知扭曲,认知必须和谐。
在原生口语文化里,语词只存在于语音之中。沃尔特·翁先生认为声音以人为中心的属性,影响了人对宇宙的感觉,直到印刷术诞生之后,世界以平的地图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宇宙就成为了可随时观察的客体。
对于口语文化而言,宇宙是进行中的事件。说实话,我能看懂这句话的每个字,但很难抓住那意思。
(原文)声音主导的言语体系和累积的(和谐的)的倾向是协调的,它不会和分析的、解剖的倾向协调;分析的、解剖的倾向和切割而成、以视觉形象展现的语词同时产生;视觉是解剖式的感官。
这句话可以作为下一章的开端。
然而第三章仍有重要信息,未被读到,那是明天的内容了。
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