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毛猫书房#《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笔记15:口语的支配地位与标识的本质

2018-03-10 10:29:08 我叫陈庆红

我叫陈庆红 > 阅读方法

这本书竟然读得很兴奋,没出息。

《#短毛猫书房#《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笔记15:口语的支配地位与标识的本质》by 我叫陈庆红

口语使社会成为一个整体

1、口语的整体性

一上来就是一段重要的文字。

(原文)口语词始于人体内部,使人能够相互展示意识分明的内部人格,使人得以人,使人组成关系密切的群体。一个人向听众说话时,听讲的人一般就成为一个整体,不仅自己结为一个整体,而且和说话人也结为一个整体。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大概是书面文化才会特别显著的现象。写这句话的时候,我还没有读到下面这一句,当看到下面这一句的时候,这种共鸣的感觉特别棒。

(原文)如果讲话人发文字材料给听众阅读,听众就成为读者,每个读者就进入他个人的阅读世界,于是,听众这个整体就被粉碎了。

所以说,开会的时候,会前可以发材料阅读,开会后,材料都得收起来。

移动互联网碎片化阅读时代,不单单是信息被粉碎了,更主要的是群体被粉碎了。

名词中有听众、观众,没有读众,只有读者,充其量有读者群,读者一个个组成的群,跟听众还是不一样,这是个有意思的现象。

(原文)拥有两种以上口头语言的国家在确立或维护民族团结方面会遭遇严重的问题。

贯彻普通话的道理就在这。

2、语词不是符号

这里的语词不是书面的词语,而是口语词。

(原文)文字固然能够前所未有地释放出语词的能力,但语词的书面或视觉表征并不是真正的语词,而是语词的“次生模仿系统”。思想栖居在言语里,而不是在书面文本里。

书面文字系统就好像移动硬盘之于电脑,电脑放不了的东西,放到硬盘里,以便随时取用,文化上却认为移动硬盘比电脑本身更重要。

(原文)文本之所以能够获得意义,那是因为视觉符号指向了有声词的世界。读者在这页书上看见的文字并不是真实的语词,而是编码的符号,读者调动意识来唤起这个词,以真实或想象的发音使之复活。除非书面文本被人有意识地用作有声词的提示,除非它被当做真实或想象、直接或间接的提示,否则书面文本只不过是纸面上的记号而已,它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符号的。

当我说闽南语的时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一连串没有意义的语音,同样的,当我们接触到完全陌生的文字时候,与其说是文字,倒不如说是记号,只是这记号长得像文字。来感受一下西夏文。

感觉每个字都认识?

《#短毛猫书房#《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笔记15:口语的支配地位与标识的本质》by 我叫陈庆红

西夏文

3、标识或Logo的本质

(原文)罗马词signum衍生出今天的“sign”,其原意是罗马军团高举的用作视觉识别的战旗;从词源上说,它的意思是“人跟随的物体”。

下一段更要大段摘录。

(原文)字母是标记或标签的感觉花了很长时间才确立下来,这是因为在文字出现千百年之后,甚至在印刷术出现之后,原生口语文化仍然在文化遗存里稽延……迟至文艺复兴时期,饱读诗书的炼金术士给他们的瓶瓶罐罐、箱箱柜柜贴标签时,仍然使用图像,比如黄道的各种标记,而非手写的名字;店主给商店命名时也往往使用图像,比如客栈用常春藤、理发店用转动的红白条纹柱、典当铺用悬挂的三个球。这些图标根本就不是所指课题的名字:“常春藤”不是客栈的名字,“红白条纹柱”不是理发店的名字。名字是语词,它们在时间里六栋;相反,这些静默的、不言语的标志却是另外的东西。它们是“符号”,语词却不是。

标识最初的意义到现在仍成立,就是人跟随的物体,用标识来保证人别走丢走错了。当然是越容易辨识的,越容易达成目的:店主们本能采用两种方式——具象的、条纹的。

4、要做口语文化人

口语文化人不太可能语词想象为符号,认为语词是静默、视觉的现象。为什么写文案,要大声读出来,要是人话口语,要说文案,因为书面语是静默的现象,违反最基本的传播原理。

荷马把语词叫做“长翅膀的语词”,说出口的语词不停地飞翔。

(原文)文字是从口语文化里浮现出来的,同时又永远、必然地扎根在口语文化之中。

与传播打交道的人,如果不理解口语文化,不客气地说,这辈子文案都入不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