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读者不应该只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劝学》略解
通常我们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却不这么认为,每重读一次《哈姆雷特》,我们就应该有新的体会。随着阅历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对于同一个问题、同一种现象,一个人在他人生中的不同时期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
如此说来,一千个读者就不应该只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其实也是检验我们这阶段的学习是否成功的一个好方法。智慧之光的迸发,大多时候来源于勤勤恳恳的积累。
而荀子早就提出了这样的智慧:学不可以已。
《劝学》开头便提出了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浅显易懂的一句话却蕴含着大智慧,阅读荀子的文章,仿佛在听一位智叟讲道理。年轻人往往以为道理太简单而不屑一顾,很容易便造成“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尴尬局面。
“学不可以已”应包含两层意思:学习是有好处的,所以不能停止;我们应该如何坚持“学不已”。
荀子用了许多比喻来论证学习的好处,譬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即学习可以提高自己,超越前人。“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即学习可以改变自己。于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想成为君子,就得不断学习。
接着荀子提到学与思的关系。他是这么说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意思就是我整天的思考不如片刻的学习。
曾有个年轻人给杨绛写信,在信里表明自己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苦恼。杨绛只回了一句话:年轻人,你最大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那么学和思到底哪个重要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我看来,学习应该作为思考的基础,而思考将成为学习的动力。年幼无知的时候,会有各种疑问:为什么天是蓝色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我从哪里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解惑”。而“解惑”所获得的精神上的愉悦,会使你更加热爱学习,而你也将产生更多有价值的思考,为了“解惑”,投入新的学习,可谓良性循环。
因此,学不可以已。
荀子又借比喻谈“善假于物”的作用:“见者远”、“闻者彰”、“至千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那么对君子来说,“善假于物”即“学习”,他能达到改变资质的效果。在荀子眼里,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都差不多,都属于“性本恶”,只有靠后天的学习才能改变资质,改变本性。
前一阶段“男孩撒尿反被困于电梯”的事件在网上引发热议。通过监控可看到,一男孩在乘坐电梯时,忽然对着电梯按键疯狂撒尿,结果导致线路短路,按键灯狂闪,电梯门打不开,男孩也因此被困其中。
我们该如何评价这个熊孩子的行为呢?是年少无知?还是好奇心作祟?亦或是小孩子调皮捣蛋的天性?
若仅仅归因于小孩子调皮捣蛋的天性,那么如何又有那么多的少年犯呢?
若归因于小孩子的是非观念不分,三观不成熟,那么谁应该为此负责呢?
是否作为成年人的我们缺乏对孩子的正确引导?缺乏对他们适时的教育?
诗人们都喜欢歌颂孩子的真、善与美,因此孩子们的作恶往往让人难以接受,1993年英国利物浦的杀婴案件的罪犯,是两名年仅10岁的男童。且不争议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如果这两名男童,得到适时的正确的教育而改变他们的劣性,通过学习而明辨是非善恶,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生命观,我想,也不会造成此悲剧。
因此,学习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君子”一词本身包含两个方面:有学问并且有道德。学不已,便成“君子”。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超我”对“本我”的约束实际上是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之上。“超我”代表了人的社会性,在人们接受了社会普遍道德规范以后对自己原始的欲望,对人的自我性(即“本我”)能够产生约束的力量。那么社会道德的树立,换言之,“超我”的形成来自于教育与学习的作用。它来自或个人主动地学习或接受式教育。
学习,可以使你剔除本性中的糟粕,从而接近完美。
博学的人眼里常闪着智慧之光。而粗鄙浅薄之人往往目光呆滞,这就是学习效果的外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你的谈吐中藏着你读过的书。
既然学习有如此多的好处,那么我们该持怎样的态度对待学习呢?
学不可以已。
“keep hungry”这是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校庆上讲的最后一句话。即永远不满足,永远保持虚心求学的心态。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断地积累,终将有所收获。哲学上所讲的“量变引起质变”也就是这个道理。
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表明,学习过程是一个反复试误过程。反复试误的过程何尝不是一种积累呢?若迷箱中的猫没有反反复复地上蹿下跳,如何能发现箱内的开关呢?猫的每一次尝试都是最后结果(它成功获取食物)的一个铺垫。同样的,在学习中,当我们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喷薄出智慧的火花。
灵感的偶得,往往是积累的必然。脑子里突然蹦出新奇的想法有时候会让我们感叹“诶呀,之前怎么就没有想到呢!”生活中这样的“顿悟”有时候来源于我们的经历。幸运者也许经历了什么之后大彻大悟。更多时候,我们没有那么幸运,便需脚踏实地努力,越是努力,越是缩短从懵懂到顿悟的过渡的时间。如此说来,越努力越幸运,不无道理。
“我还是会相信,星星会说话,石头会开花,穿过夏天的栅栏和冬天的风雪过后,你终会抵达。”
学习过程中,也许更多时候会感到自己很吃力,停滞不前,我们称之为“高原期”,但只要不停下脚步,持之以恒地积累,终将“柳暗花明又一村”。除此之外,积累会使我们更加深刻,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再去看以前的东西,会有新的体会,会发现我们的思想更加多元。因为,在积累中,我们拓宽了思维的广度,同时延伸了思维的深度。此时,一千个读者不会只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积累要有,更要锲而不舍的精神。于是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是一件难事,往往需要强大的毅力支撑,但坚持又很容易,只需要把你每天做的事情内化成一种习惯。
在积累与坚持的过程中,还需要专心。荀子用了一组对比,“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如果学习过程中,无法专注只会功亏一篑。把心静下来,才能学进去,“静水流深”即如此。